專利名稱: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吸塵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只需一只手提住吸塵軟管手柄,用手指
扣動開關柄,即可使開關組件鉤部上下動作,實現(xiàn)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的連接或拆卸,操作 簡單、方便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吸塵器是一種室內(nèi)清潔衛(wèi)生的家用電器,用于清除地面、地毯、墻壁、家具、衣物及 各種縫隙中的灰塵。 一般來說,吸塵器主要包括抽吸裝置和吸入管路,以電動機和風機為主 形成的抽吸裝置設置在機體內(nèi),吸入管路包括吸頭和吸氣管,吸頭有向下開口的吸氣口并 通過吸氣管的伸縮管和軟管與機體內(nèi)風機的進風口相通。 吸塵器運轉時,電動機帶動風機的葉輪高速旋轉,將吸塵器內(nèi)部的空氣排出去,在 吸塵器的內(nèi)部形成瞬時真空,與外界大氣之間形成一個相當高的負壓差。在此負壓差的作 用下,吸口附近的灰塵連同空氣一起通過吸氣口吸入機體內(nèi)的集塵袋內(nèi)。經(jīng)過濾后,灰塵等 異物質(zhì)積存于集塵袋內(nèi)。這樣達到清除灰塵、潔凈地面的效果。吸塵器的吸率分為多個可 操作控制的擋次,適應地面、床面、地毯、沙發(fā)、墻角等不同清潔對象的作業(yè)面,以便更好地 抽吸各處的灰塵。 按照吸塵器的外形分類,可以分為立式吸塵器、臥式吸塵器和便攜式吸塵器等。
—般臥式吸塵器工作時接通電源,吸塵器電機和風扇(未圖示)運轉并產(chǎn)生吸力, 含有灰塵等異物質(zhì)的空氣通過軟管連接器(未圖示)進入底殼內(nèi)的集塵袋(未圖示),經(jīng)過 濾后,灰塵等異物質(zhì)積存于集塵袋內(nèi),而過濾后除去灰塵等異物質(zhì)的空氣從底殼內(nèi)部,經(jīng)電 機通氣口的過濾進入底殼后部,最后通過后蓋的排氣格柵排出。 普通吸塵器的吸塵管包括可伸縮的吸塵接管,吸塵接管一端連接吸頭,另一端連 接帶有手柄的吸塵軟管,吸塵軟管另一端通過連接器連接在吸塵器本體的吸入口上。
現(xiàn)有技術吸塵接管與吸塵軟管的連接方法,如圖1所示,吸塵接管5端部設有一卡 槽6,吸塵接管沿著箭頭所示方向插入手柄2下方的連接管4內(nèi)。手柄上設有按鈕l,連接 管另一端連接吸塵軟管3。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如圖2所示,吸塵軟管與
吸塵接管連接結構7由手柄和手柄下方的連接管及手柄上的按鈕構成。 圖3是現(xiàn)有技術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剖面圖;如圖3所示,連接管形成
彎曲狀,前端為接管接口 8,后端為軟管接口 9,連接管在手柄下方,與手柄形成一體。手柄
中間形成空腔,空腔前部裝有按鈕l,按鈕上部突出穿過手柄上壁,按鈕下部向前延伸形成
有向下的卡爪IO,卡爪端部穿過連接管上壁突出于連接管內(nèi),卡爪有向后傾斜的斜面11。
斜面傾斜方向與吸塵接管插入方向 一致。 當向連接管的接管接口插入吸塵接管時,需要一只手提住軟管的手柄,另一只手 按動按鈕,按鈕下部的卡爪向上抬起,吸塵接管得以進入連接管,松開按鈕后,卡爪卡入吸 塵接管的卡槽內(nèi),完成吸塵接管的連接。當拔出吸塵接管時,也要一只手提住軟管的手柄,
3另一只手按動按鈕,卡爪向上抬起,才能拔出吸塵接管。這樣的操作過程復雜,需要兩只手 進行,很不方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只需一只手提住吸塵軟管 手柄,用手指扣動開關柄,即可使開關組件鉤部上下動作,實現(xiàn)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或 拆卸,操作簡單、方便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fā)明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包括手柄、連接管,還有設置在 手柄上的開關組件;開關組件由位于手柄與連接管之間,連接在支架上的開關柄;與支架 另一側連接,伸入手柄內(nèi)的彎桿;鉸接在彎桿端部的連動板;連接在連動板上,且裝在連接 管外壁上兩個軸座內(nèi)的短軸構成;連動板前端設有向下彎曲的鉤部。 所述的連動板的鉤部具有斜面。
所述的連動板鉤部斜面向連動板的后方傾斜。
所述的連動板的鉤部斜面穿過連接管壁突出。
所述的短軸與連動板一體形成。 所述的支架由彎桿末端的兩個夾片、插入夾片中間的手柄上的導向筋構成。
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 當進行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或拆卸時,只需一只手提住吸塵軟管手柄,用手 指扣動開關柄,即可使開關組件鉤部上下動作,實現(xiàn)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或拆卸。因此 本發(fā)明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操作簡單、方便。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方法示意圖;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 圖3是現(xiàn)有技術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剖面圖; 圖4是本發(fā)明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 圖5是拆下手柄上殼后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 圖6是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剖面圖; 圖7是拆下手柄上殼后的連動板與軸座分解圖。附圖中主要部件符號說明1 :按鈕2 :手柄3 :吸塵軟管4:連接管5 :吸塵接管6:卡槽7 :連接結構8:接管接口9:軟管接口10 :卡爪11 :斜面12 :開關組件13 :開關柄14 :彎桿15 :鉸接軸16 :連動板17 :鉤部18 :短軸19 :軸座20 :支架21 :夾片23:導向筋24 :軸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說明。附圖中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的部件 使用了相同的符號。 圖4是本發(fā)明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圖5是拆下手柄上 殼后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立體圖;圖6是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剖面 圖。 本發(fā)明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如圖4、圖5、圖6所示,吸塵軟管 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由手柄2、連接管4和設置在手柄上的開關組件12組成。
開關組件由位于手柄與連接管之間,連接在支架20上的開關柄13 ;與支架另一側 連接,伸入手柄內(nèi)的彎桿14 ;鉸接在彎桿端部的連動板16 ;連接在連動板上,且裝在連接管 外壁上兩個軸座19內(nèi)的短軸18構成。 開關柄露出在手柄下壁與連接管之間的空間內(nèi),開關柄可以繞著支架向上方移 動。 支架由彎桿末端的兩個夾片21、插入夾片中間的手柄上的導向筋23構成。導向筋 插入兩夾片的深度不能太深。 圖7是拆下手柄上殼后的連動板與軸座分解圖,如圖5、圖7所示,彎桿端部由鉸接 軸15與連動板連接,連動板靠近前部兩側各設有一短軸,短軸與連動板一體形成,兩個短 軸分別安裝在兩個軸座上的軸孔24內(nèi),軸座形成在連接管外壁上,這樣連動板可以繞著短 軸動作。 連動板前端設有向下彎曲的鉤部17,鉤部具有斜面ll,斜面向連動板的后方傾 斜。連動板的鉤部斜面穿過連接管壁突出于連接管內(nèi)。 下面對本發(fā)明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的使用過程進行說明
如圖5、圖6所示,當進行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時,只需一只手提住吸塵軟管 手柄,用手指扣動開關柄。在手指力作用下,開關柄向上方移動,由于支架作用,彎桿前端的 鉸接軸向下移動,帶動連動板前端的鉤部向上抬起,鉤部斜面從連接管壁縮回,吸塵接管此 時可以插入。松開手指,鉤部斜面從連接管壁突出來,卡在吸塵接管卡槽內(nèi),完成吸塵軟管 與吸塵接管的連接。 當進行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拆卸時,同樣用手指扣動開關柄,開關柄向上方移動, 彎桿前端的鉸接軸向下移動,帶動連動板前端的鉤部向上抬起,鉤部斜面從吸塵接管卡槽 脫開,由連接管壁縮回,此時吸塵接管可以拔出。 由于本發(fā)明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只需一只手操作,便可完成吸塵軟管 與吸塵接管的連接或拆卸,因此操作簡單、方便。
權利要求
一種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包括手柄、連接管,其特征是還有設置在手柄上的開關組件;開關組件由位于手柄與連接管之間,連接在支架上的開關柄;與支架另一側連接,伸入手柄內(nèi)的彎桿;鉸接在彎桿端部的連動板;連接在連動板上,且裝在連接管外壁上兩個軸座內(nèi)的短軸構成;連動板前端設有向下彎曲的鉤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其特征是連動板的 鉤部具有斜面。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其特征是連動板鉤 部斜面向連動板的后方傾斜。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其特征是連動板的 鉤部斜面穿過連接管壁突出。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其特征是短軸與連 動板一體形成。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支架由彎 桿末端的兩個夾片、插入夾片中間的手柄上的導向筋構成。
全文摘要
一種吸塵器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包括手柄、連接管,還有設置在手柄上的開關組件;開關組件由位于手柄與連接管之間,連接在支架上的開關柄;支架另一側連接,伸入手柄內(nèi)的彎桿;鉸接在彎桿端部的連動板;連接在連動板上,且裝在連接管外壁上兩個軸座內(nèi)的短軸構成;連動板前端設有向下彎曲的鉤部。當進行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時,只需一只手提住吸塵軟管手柄,用手指扣動開關柄,即可使開關組件鉤部上下動作,實現(xiàn)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或拆卸。因此本發(fā)明的吸塵軟管與吸塵接管連接結構操作簡單、方便。
文檔編號A47L9/24GK101744581SQ20081015372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4日
發(fā)明者高巖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