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用在電力輸配(變)電線路施工或維修中,對壓接導線或鋼絞線進行壓接接續(xù)和補強壓接,屬于電力線路施工機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對于液壓導線壓接鉗,在文獻中不乏見諸,例如有A).CN2089210U所推薦的液壓導線壓接鉗;B).CN2133065Y介紹的液壓導線壓接鉗;C).CN2295279Y披露的液壓導線壓接鉗;D).CN23206596Y公開的手提式液壓導線壓接鉗;E).CN2626093Y公告的液壓導線壓接鉗。
文獻A)所推薦的技術方案在于解決加壓機構中支點與力點的間距而藉以縮小壓接鉗的體積,使用省力。文獻B)介紹的技術方案在于將壓接鉗的上、下鉗口部分的形狀改為彼此對合后中心呈橢圓形孔即上、下鉗口對合后的鉗口形成橢圓形鉗口。文獻D)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主要是圍繞體積小、重量輕、勞動強度低、壓接時間短、作用壓力既高且穩(wěn)定等等(說明書第1頁第14-16行)。
文獻C)和文獻E)較為詳細地揭示了液壓導線壓接鉗與液壓泵站之間的連結和具體的工作原理。從文獻C)知(說明書第2頁倒數(shù)第2段),液壓導線壓接鉗對導線的壓接過程是啟動液壓泵站,操作換向閥,使液壓油經(jīng)升壓油管進入后油腔即活塞的下油腔內,推動活塞上升,使活動模與固定模配合將位于其間的并且套于導線上的套管擠壓,在一定的壓力下(壓力的大小由設在液壓泵站上的壓力表反映,過壓保護由設在液壓泵站上的安全閥實現(xiàn)),當套管被擠壓變形后,套管便與管內的導線牢固地連結在一起,然后操作換向閥,使液壓油經(jīng)卸壓油管進入前油腔即活塞的上油腔內,將活塞下移,從而使活動模下推,由此完成了對某一個點的壓節(jié)。文獻E)的工作原理同文獻C),但它能體現(xiàn)使壓接鉗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滿足低壓力、大流量快速推進,超高壓小流量慢速壓接、低壓力大流量快速回位。
通過上述說明,完全可以知道液壓導線壓接鉗是與攜有動力頭的液壓泵站(簡稱泵站)相配套使用的。具體可由圖1示意,鉗體1通過其上固設的分別與活塞11的上、下油腔(圖中未示出)相通的卸、升壓油管接口12a、12b分別借助于相應的送油管與帶有動力頭21的泵站2的換向閥22相連結的。
然而,上述文獻公開的所有液壓導線壓接鉗均缺乏自身的過載保護功能,僅僅是對泵站的保護,通過泵站上的壓力表來進行控制,例如文獻C)所示。暴露的問題是壓力表自身易損壞、失靈,給更換造成麻煩;由人工對壓力進行調整,具體是通過觀察壓力表的指針示值,但由于視覺誤差無法消除,因此無法保證所需壓力的準確性;對泵站的過載保護是一種對鉗體的間接保護,其保護效果是十分欠缺的,因為當泵站工作一段時間后,各方面的零部件會出現(xiàn)磨損,難以避免液壓油的泄漏,因此,壓力表示值并不等于泵站的實際工作壓力值;液壓油自身的物理性狀會產生變化,例如在泵站工作過程中,尤其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油溫發(fā)熱,致使液壓油由稠變稀,不能達到正常的壓接要求所需的壓力,反之,在停用一段時間后,再次啟用,則由于油溫已冷卻,液壓油的濃度由原來的稀變?yōu)槌?,因此,壓接鉗的實際工作壓力表現(xiàn)為高于壓力表指針示值壓力,從而導致鉗體爆裂,損及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平日所見、所聞的液壓導線壓接鉗的鉗體爆裂即由上述諸因素引發(fā),所以,為了有效地避免鉗體爆裂傷人事故的發(fā)生,上述文獻C)采用了設置安全罩,然而這僅僅是防護措施,而非治本之策。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能有效地杜絕因鉗體爆裂而危及人身安全的現(xiàn)象發(fā)生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它包括一鉗體,鉗體的上部形成有鉗口,鉗口內分別設置有上、下模,鉗體的下部形成有容腔,容腔內設置有活塞,活塞將容腔分隔為上、下油腔,下油腔的底部依次設有底座和底蓋,鉗體下側部固設有分別與上、下油腔相通的卸、升壓油管接口,其中,上模通過上模座定位于鉗口處,而下模通過其模柱座落于活塞上,所述的活塞內容設有一過載保護閥,該過載保護閥的閥腔底部與下油腔相通,而閥腔上部與開設在活塞的活塞柱上的泄油孔相通,泄油孔與活塞柱外界和上油腔兩者任擇其一相通。
本發(fā)明所述的過載保護閥包括閥套、彈簧、閥門、閥座、彈簧壓板、調整螺釘、閥蓋,閥套容納在開設于活塞上的閥套腔中,閥套的側部開設有與閥腔相通的卸壓油孔,卸壓油孔與活塞柱上的泄油孔相通,彈簧、閥門置于閥套的閥腔內,閥座固定在閥套的底部,其上開設有第一油孔,第一油孔與開設在閥套腔底部的第二油孔相通,第二油孔與下油腔相通,閥門對應于第一油孔,彈簧的下端支承在閥門上,上端支承在彈簧壓板上,彈簧壓板與調整螺釘?shù)牡锥斯潭ǎ{整螺釘?shù)纳隙松煺沟介y套外,并且與閥套頂部的六角頭螺紋配合,閥蓋旋配在閥套腔頂部的閥蓋腔內。
本發(fā)明所述的泄油孔開設在活塞柱的上部,并且與外界相通。
本發(fā)明所述的泄油孔開設在活塞柱的下部,并且與上油腔相通。
本發(fā)明所述的閥座的底部固定有密封墊。
本發(fā)明所述的閥套上設置有外螺牙,而所述的閥套腔的近中部并且與所述外螺牙相對應的部位設置有內螺牙,外螺牙與內螺牙兩者相配合。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對導線進行壓接狀態(tài)下,如果下油腔內的壓力超過了鉗體所能承受的壓力值(一般為80MPa左右),那么過載保護閥被打開,使下油腔內的高壓油經(jīng)過過載保護閥后再由活塞柱上的泄油孔泄至活塞柱外界或泄入上油腔,因此,不會因壓力過高而引發(fā)鉗體爆裂事故,既有利于保護鉗體,又起到對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的人身安全的保障作用。
圖1所示為鉗體與配有動力頭的泵站相聯(lián)結的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配置有過載保護閥的鉗體的結構圖。
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的過載保護閥容納于活塞中的裝配示意圖。
圖4所示為圖3的剖視圖。
圖5所示為泄油孔與活塞柱外界相通的一個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通過申請人對實施例的描述,將更加有助于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實質,并且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效果得以進一步的展現(xiàn),但實施例概不能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參見圖2,給出了鉗體1,鉗體1的上部構成有一個開口,業(yè)界稱其為鉗口,鉗口內設置上、下模13、14,上模13作為固定模,通過定位柱(圖中未示出)與上模座131聯(lián)結,而上模座131通過定位銷1311定位于鉗體1上,由于這種連結與已有技術例如CN2295279Y中所教導的連結方法是相同的,因此申請人免予贅述。下模14是與上模13配對使用的,其是通過延設在下模14上的模柱141插入開設于活塞柱111上的下模座孔1113(圖3示)而座落于活塞11上的。周知之道理,上、下模13、14是可以根據(jù)被壓接的導線規(guī)格的不同而可以更換的,因此,在圖中所示出的結構形式不是唯一的,故不能由此來限定本發(fā)明內容。
鉗體1的下部加工成有一個在裝配底座17、底蓋18后形成為封閉的容腔,該容腔即為活塞11的容腔。活塞11通過至少一道密封圈113與容腔的內壁構成密封,活塞11的上腔為上油腔15,而下腔為下油腔16。待活塞11裝入鉗體1下部的容腔中后再依序將底座17、底蓋18裝配于鉗體1上,為防止下油腔16中的液壓油的泄漏,因此可對底座17設置密封圈171,底座17與活塞11之間的區(qū)域即為下油腔16。上、下油腔15、16分別與延接在鉗體1上的卸、升壓油管接口12a、12b相通。具體可結合圖1,當泵站2工作,通過油管經(jīng)升壓油管接口12b向下油腔16供油,那么,活塞11便上升,由活塞11使下模14向上模13合攏;反之,當油管經(jīng)卸壓油管接口12a向上油腔15供油,那么活塞11便下移,由活塞11使下模14與上模13相斥開。
在活塞11內設置有一個作為本發(fā)明技術要點的并且作為其中一種結構形式的過載保護閥19,該過載保護閥19閥腔的底部應當是與下油腔16相通的,而上側部則可以由兩種選擇,一是在活塞柱111的基部開設分別與上油腔15、過載保護閥19相同的泄油孔1111,使來自于過載保護閥19的高壓油經(jīng)泄油孔1111泄入上油腔15;二是將泄油孔1111開設在活塞柱111的偏上部,使來自于過載保護閥19的高壓油經(jīng)泄油孔1111直接泄向活塞柱111外,即直泄外界。不言而喻,后者的設計思路遜色于前者,因為它會臟及鉗體1,并且還會導致液壓油的損耗。然而,后者的設計思路也具有微渺之長處,例如,一旦見到鉗體1上由泄油孔1111泄往外界的液壓油,則表面泵站2上的壓力表已損壞或失靈,從而可提醒使用者更換壓力表。
參見圖3及圖4,為了將本發(fā)明的過載保護閥19容納或稱安裝到活塞11內,因此,在活塞11上必須加工出一個用來接應過載保護閥19的閥套腔112,并且對閥套腔112的上部設計一個具內螺紋的閥蓋腔1122,中部加工有用于供閥套191上的外螺牙1914相配接的內螺牙1123,底部開設與下油腔16相通的第二油孔1121。在本實施例中,泄油孔1111開設在了活塞11的活塞柱111的基部,該位置恰好對應于上油腔15,因此來自于泄油孔1111中的高壓油毫無浪費地泄入上油腔15中。
閥套191的上端即加工有外螺牙1914的部分擴設,以便得以與由螺牙1123配合,閥套191的底部開口端固定閥座194,閥座194的中央開設有第一油孔1941,第一油孔1941與第二油孔1121對應并相通。為了使閥座194與閥套腔112的底部實現(xiàn)良好的封閉效果,因此在閥座194的底部加設有密封墊1942。彈簧192、閥門193容置于閥套191的閥腔1911內,閥門193對應在第一油孔1941部位,當下油腔16中的高壓油的壓力達到足以克服彈簧192對閥門193的作用力時,那么使彈簧192收縮,閥門193開啟動,超過預定壓力的高壓油經(jīng)第二油孔1121進入閥腔1911,再經(jīng)開設在閥套191上的與閥腔1911相通的卸壓油孔1912泄往泄油孔1111進入作為低壓油腔的上油腔15中。閥蓋197旋固在閥蓋腔1122中,對閥套191起限定作用。對于彈簧192的彈力(壓力)設定是通過旋動調整螺釘195來實現(xiàn)的,當順旋調整螺釘195,那么使固定于其下端的彈簧壓板下移,致彈簧192收縮,反之則松弛,由此而獲得所定的對打開閥門193的壓力(通常為80MPa,但具體是根據(jù)鉗體1的實際承受壓力而定)。
對于過載保護閥19的具體結構并不受到上述實施例所給出的結構形式所限制,凡在活塞11內設置相應的過載保護閥藉以起到防止鉗體1因過載而損壞的作用,那么都應當視為未超脫本發(fā)明所限定的技術方案范圍,因為,客觀上過載保護閥19的結構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變異,不可能一一盡以列舉,但將其設置到液壓導線壓接鉗的鉗體1之活塞11中,純屬申請人的開創(chuàng)之舉。
參見圖5,作為對泄油孔1111的另一種實施方式,在閥套腔112的內壁加工出一條既與泄油孔1111相通,又與閥蓋腔1122相通的泄油槽1114,以及在活塞柱111的上部加工出一個與閥蓋腔1122相通的出油孔1115,于是高壓油依次經(jīng)卸壓油孔1912、泄油孔1111、泄油槽1114、出油孔1115泄至外界,其余同對圖3、圖4的描述。
結合圖2至圖4簡單敘述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時,通過相應的一對油管將本發(fā)明的鉗體1的卸、升壓油管接口12a、12b與由圖1所示出的泵站2完成液壓油路聯(lián)結。鉗體1上的過載保護閥19的開啟壓力已通過調整螺釘195調整在額定值范圍,例如80MPa。在作業(yè)現(xiàn)場,由操作人員先在需接合的導線外套上套管,也即將管套在需接續(xù)(壓接)的導線上,將套管放置在下模14上,并使下模13通過上模座131合攏到下模14。隨著泵站2的工作,并通過對泵站2上的換向閥的操作,液壓油自升壓油管接口12b進入下油腔16,隨著下油腔16中的液壓油油量的漸漸增加,致活塞11漸漸上移,帶動下模14上移,以配合上模13將位于上、下模13、14之間的套管擠壓成六角形(以圖2所示的模具形狀為例),從而使套管與導線牢固地壓接在一起。如果在壓接過程中,下油腔16中的液壓油的壓力超過了鉗體1所得到承受的壓力范圍例如大于80MPa時,那么,閥門193掙脫彈簧192對其的作用力而開啟,高壓油便依次經(jīng)第二油孔1121、第一油孔1941進入閥腔1911,進而經(jīng)卸壓油孔1912、泄油孔1111泄至上油腔15,藉以起到對鉗體1的保護,不會存在因鉗體1爆裂而危及人身安全之虞。壓接完畢,先是操作泵站2上的換向閥,使液壓油自卸壓油管接口12a進入上油腔15,而下油腔16回油,上、下模13、14彼此斥開,將直至完成壓接后的導線從鉗口中移出。通常而言,在泵站2上本身配有壓力表,但由于單靠壓力表存在前面已提及的諸多欠缺,因此當設置本發(fā)明的過載保護閥19后,能起到雙重保護的作用,尤其是完全能消除已有技術中的所述弊端。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它包括一鉗體(1),鉗體(1)的上部形成有鉗口,鉗口內分別設置有上、下模(13)、(14),鉗體(1)的下部形成有容腔,容腔內設置有活塞(11),活塞(11)將容腔分隔為上、下油腔(15)、(16),下油腔(16)的底部依次設有底座(17)和底蓋(18),鉗體(1)下側部固設有分別與上、下油腔(15)、(16)相通的卸、升壓油管接口(12a)、(12b),其中,上模(13)通過上模座(131)定位于鉗口處,而下模(14)通過其模柱(141)座落于活塞(1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11)內容設有一過載保護閥(19),該過載保護閥(19)的閥腔底部與下油腔(16)相通,而閥腔上部與開設在活塞(11)的活塞柱(111)上的泄油孔(1111)相通,泄油孔(1111)與活塞柱外界和上油腔(15)兩者任擇其一相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過載保護閥(19)包括閥套(191)、彈簧(192)、閥門(193)、閥座(194)、彈簧壓板(196)、調整螺釘(195)、閥蓋(197),閥套(191)容納在開設于活塞(11)上的閥套腔(112)中,閥套(191)的側部開設有與閥腔(1911)相通的卸壓油孔(1912),卸壓油孔(1912)與活塞柱(111)上的泄油孔(1111)相通,彈簧(192)、閥門(193)置于閥套(191)的閥腔(1911)內,閥座(194)固定在閥套(191)的底部,其上開設有第一油孔(1941),第一油孔(1941)與開設在閥套腔(112)底部的第二油孔(1121)相通,第二油孔(1121)與下油腔(16)相通,閥門(193)對應于第一油孔(1941),彈簧(192)的下端支承在閥門(193)上,上端支承在彈簧壓板(196)上,彈簧壓板(196)與調整螺釘(195)的底端固定,調整螺釘(195)的上端伸展到閥套(191)外,并且與閥套(191)頂部的六角頭(1913)螺紋配合,閥蓋(197)旋配在閥套腔(112)頂部的閥蓋腔(1122)內。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油孔(1111)開設在活塞柱(111)的上部,并且與外界相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油孔(1111)開設在活塞柱(111)的下部,并且與上油腔(15)相通。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座(194)的底部固定有密封墊(1942)。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閥套(191)上設置有外螺牙(1914),而所述的閥套腔(112)的近中部并且與所述外螺牙(1914)相對應的部位設置有內螺牙(1123),外螺牙(1914)與內螺牙(1123)兩者相配合。
全文摘要
一種具有過載保護功能的液壓導線壓接鉗,屬于電力線路施工機具技術領域。包括一鉗體,鉗體的上部形成有鉗口,鉗口內分別設置有上、下模,鉗體的下部形成有容腔,容腔內設置有活塞,活塞將容腔分隔為上、下油腔,下油腔的底部依次設有底座和底蓋,鉗體下側部固設有分別與上、下油腔相通的卸、升壓油管接口,其中,上模通過上模座定位于鉗口處,而下模通過其模柱座落于活塞上,活塞內容設有一過載保護閥,該過載保護閥的閥腔底部與下油腔相通,而閥腔上部與開設在活塞的活塞柱上的泄油孔相通,泄油孔與活塞柱外界和上油腔兩者任擇其一相通。不會因壓力過高而引發(fā)鉗體爆裂事故,既有利于保護鉗體,又起到對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的人身安全的保障作用。
文檔編號F16K17/04GK1921238SQ20061009602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9月11日
發(fā)明者楊定堅 申請人:常熟市重量電力機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