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成人黄色,透逼一级毛片,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在线看国产美女毛片2019,黄片www.www,一级黄色毛a视频直播

信息記錄媒體和信息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60637閱讀:1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信息記錄媒體和信息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跟蹤伺服控制設備、跟蹤伺服控制方法和跟蹤伺服控制程序。
背景技術
一些記錄光盤存在預先形成以便生成地址信號、在平臺軌道(land track)上的LPP(Land Pre-pits(平臺預置坑))。在這樣的光盤當中,一種光盤存在如專利文件1(文件1已
公開日本專利第2002-56542號)所公開的、使凹槽變形形成的LPP。另一種光盤存在如專利文件2(文件2已
公開日本專利第2000-195058號)所公開的、在相鄰凹槽之間形成的LPP。
在這樣的不同光盤中,可以在LPP附近形成信息坑,或者,記錄在LPP附近的信息坑可以用于再現。
檢測光盤上被錯誤地讀作再生信號的信息坑的位置的已知方法利用如專利文件3(文件3已
公開日本專利第2002-202919號)所公開的ECC(糾錯碼)塊進行檢錯/糾錯。

發(fā)明內容
在如上所述的相關技術中,當LPP在光束的照射區(qū)內時,由于跟蹤補償值是常數,因此在再現信息坑時,可能得不到正確的再生信號。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跟蹤補償值被設置成在存在LPP和凹槽軌道的光盤中獲得正確再生信號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跟蹤伺服控制方法、跟蹤伺服控制程序和跟蹤伺服控制信息記錄媒體。
本發(fā)明的上面目的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配有第一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設備,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根據本發(fā)明,利用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范圍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一再生信號的幅度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幅度值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offset value),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幅度變化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一再生信號的下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下峰值(lower peak value)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底值變化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一再生信號的上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上峰值(upper peak value)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底值和峰值變化最小,從而構成當再生信號的幅度不改變時,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從第一再生信號獲得的信息的錯誤計數和從第二再生信號獲得的信息的錯誤計數之和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并在照射范圍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之和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上面目的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配有第一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設備,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根據本發(fā)明,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一再生信號的幅度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幅度值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幅度變化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與最少出錯次數相聯系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進一步配有第三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三再生信號,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上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上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上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相對于在光束的照射范圍內不包含LPP的情況下再生信號的峰值,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峰值變化量的平均值可能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進一步配有第三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三再生信號,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下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下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下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相對于在光束的照射范圍內不包含LPP的情況下再生信號的峰值和底值,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峰值和底值變化量的平均值可能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下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下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下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相對于在光束的照射范圍內不包含LPP的情況下再生信號的峰值和底值,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峰值和底值變化量的平均值可能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從第一再生信號獲得的數據的錯誤計數和從第二再生信號獲得的數據的錯誤計數之和最小。
根據本發(fā)明,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之和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對補償值的計算是采用在形成信息坑的連續(xù)區(qū)中形成的信息坑進行的。
根據本發(fā)明,在具有這種配置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中,高速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對補償值的計算是采用在記錄媒體的鏈接區(qū)中形成的信息坑進行的。
根據本發(fā)明,進行最佳跟蹤補償,使用戶意識不到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時間。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對補償值的計算是采用在調整光束的光通量的預置區(qū)中形成的信息坑進行的。
根據本發(fā)明,當啟動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時,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此外,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與只寫媒體還是記錄媒體無關。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計算設備對補償值的計算是采用在形成信息坑的記錄媒體的一個區(qū)域中形成的信息坑進行的,信息坑經歷檢錯/糾錯碼的檢錯/糾錯。
根據本發(fā)明,可以采用ECC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從而用更簡單的配置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信息坑的形成模式不變。
根據本發(fā)明,由于信息坑的形成模式不變,容易檢測到最佳跟蹤補償值。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實現。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是這樣的,其中,信息坑用于記錄借助于檢錯/糾錯碼記錄的信息,記錄媒體上信息坑的位置通過檢錯/糾錯碼來指定。
根據本發(fā)明,信息記錄專用設備或信息記錄或再現設備可以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本發(fā)明上面的目的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實現。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配有第一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步驟,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根據本發(fā)明,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
本發(fā)明的上面目的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實現。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配有第一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步驟,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根據本發(fā)明,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方塊圖;圖2A是RF(射頻)信號波形的示意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微米);
圖2B是RF信號波形的示意圖,其中,(b)中的跟蹤補償值是0μm;圖2C是RF信號波形的示意圖,其中,(c)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3A是示出光束照射區(qū)和LPP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3B是示出光束照射區(qū)和LPP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μm;圖3C是示出光束照射區(qū)和LPP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4是代表RF變化量和PI(內部奇偶校驗)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圖5是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圖6是高速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圖7是示出LPP和光束照射區(qū)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圖8A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8B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μm;圖8C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9是示出LPP和光束照射區(qū)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圖10A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10B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μm;圖10C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視圖,其中,跟蹤補償值是+0.086μm;圖11是代表RF變化量和PI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圖12是檢測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圖13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方塊圖;圖14是根據第三實施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圖15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示出外LPP中RF信號Sf、門信號Sg1以及峰和底值之間的關系的視圖;圖16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示出內LPP中RF信號Sf、門信號Sg2、峰值和底值之間的關系的視圖;圖17是最佳跟蹤補償值檢測塊的視圖;圖18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表格;圖19A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表示了外LPP中錯誤的個數;圖19B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表示了內LPP中錯誤的個數;圖19C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表示了內LPP和外LPP中錯誤的總數;圖20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示出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圖21是創(chuàng)建跟蹤補償參考表的流程圖;圖22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表格;圖23A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用(a)表示外LPP中錯誤的個數;圖23B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表示了內LPP中錯誤的個數;圖23C是代表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其中,表示了內LPP和外LPP中錯誤的總數;圖24是根據錯誤的個數,檢測鏈接區(qū)中的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和圖25是根據幅度,檢測鏈接區(qū)中的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優(yōu)選實施例。
(1)第一實施例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方塊圖。
這個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包括光拾取器2、RF放大電路3、LPP檢測電路4、門電路5、二值化電路6、均衡器電路7、RF幅度測量電路8、CPU(中央處理單元)9、跟蹤伺服電路10以及致動器驅動電路11。
當將信息記錄在光盤1上時,將跟蹤控制信號Sa從CPU 9發(fā)送到跟蹤伺服電路10,跟蹤伺服電路10根據跟蹤控制信號Sa,將信號傳遞給致動器驅動電路11。致動器驅動電路11根據控制信號Sc驅動光拾取器2,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1的所需位置上。然后,將信息信號Sc從CPU 9發(fā)送到光拾取器2,并根據發(fā)送給光拾取器2的信息信號Sc,將光束12施加在光盤1上,從而在光盤1上形成信息坑。
此外,當再現在光盤1上形成的信息坑時,將跟蹤控制信號Sa從CPU 9發(fā)送到跟蹤伺服電路10,跟蹤伺服電路10根據跟蹤控制信號Sa,將控制信號Sb傳遞給致動器驅動電路11。致動器驅動電路11根據控制信號Sb驅動光拾取器2,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1的所需位置上。如果光束12從光拾取器2照射在光盤1上,與信息坑的存在與否相對應地生成反射光。在光拾取器2中將反射光從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將轉換的電信號作為再生信號Sd傳遞給RF放大電路3。讓再生信號Sd在RF放大電路3中得到放大,在均衡器電路7中經受均衡處理,并作為RF信號Sf輸出。在二值化電路6中將RF信號Sf二值化,取作到CPU 9的二值化信號Se。讓二值化信號Se在CPU9中得到解調并經歷檢錯/糾錯生成數據。
將發(fā)送到RF放大電路3的再生信號Sd傳遞給LPP檢測電路4,以檢測LPP的存在與否。如果檢測到LPP,在門電路5中生成測量LPP附近的再生信號Sd的門信號。此外,將RF信號Sf發(fā)送給RF幅度測量電路8,RF幅度測量電路8在出現在門電路5中生成的門信號Sg的間隔內測量RF信號Sf的幅度,并且將結果發(fā)送給CPU 9。
(a)測量原理下面描述第一實施例的測量原理。
圖2是在RF幅度測量電路8中測量其幅度的RF信號波形的示意圖。圖2的RF信號波形是再現長度長達3T的信息坑的RF信號波形(T表示時鐘周期的最小單位時間,3T表示在凹槽軌道G1上形成的信息坑當中長度最短的信息坑)。圖3是示出光束照射區(qū)、LPP(像專利文件1中那樣的LPP)和與圖2的每個RF信號波形相對應的3T信息坑之間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在圖2A的再生信號波形中,具有如箭頭所指的幅度的波形是在光束照射區(qū)S1從A點移動到B點的時候,再現記錄在如圖3A所示的凹槽軌道G1上、長度為3T的信息坑(下文稱為3T信息坑)T1到T3的再生信號波形。圖2B的再生信號波形是在光束照射區(qū)S1從A點移動到B點的時候,再現如圖3B所示的LPP的再生信號波形。圖2C的再生信號波形是在光束照射區(qū)S1從A點移動到B點的時候,再現如圖3C所示的LPP的再生信號波形。
圖3A示出了在凹槽軌道G1上形成的3T信息坑的中心線3TO相對于圖3A中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1O向左移動了長度R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使一排3T信息坑向左移動長度R,記錄在那里。在下文中,描述R=0.086μm的例子。在圖3A中,由于在凹槽軌道G1上形成的3T信息坑的中心線3TO相對于凹槽軌道G1的中心虛線G1O,向與如箭頭所指的LPP形成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補償值被表示成-0.086μm。在這種情況下,關于記錄在LPP的形成位置上的信息坑,由于LPP內的平臺到凹槽的凹陷部分等量地增大了,所以要記錄的信息坑的切除量增加了,從而形成比任何其它信息坑更細小的信息坑。在這種狀態(tài)下,在再現的時候,再現3T信息坑的信息的光束照射區(qū)S1中的中心點O在凹槽軌道G1上沿著從A到B的方向移動,與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1O重合。因此,當光束照射區(qū)S1來到形成LPP的位置時,來自光束照射區(qū)S1的反射光的數量變化較少,從而在圖2A的RF信號幅度中,與反射光的數量相對應的T2附近的幅度減少了。當這個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O與LPP最接近時,圖2A中RF信號的幅度減少得最利害。當光束照射區(qū)S1從A移動到B時,來自光束照射區(qū)S1的RF信號幅度隨著它與LPP越來越近而逐漸減少,并且隨著它離LPP越來越遠而逐漸增加。
圖3B示出了在凹槽軌道G1上形成的3T信息坑的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點O、形成3T信息坑的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1O以及3T信息坑的中心線3TO重合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LPP的存在不影響圖2B中相應RF信號的幅度。這是因為,當在LPP上形成3T信息坑T2時,在其它3T信息坑T1和T3之外信息坑2T沿著LPP形成方向的擴展量與由于內部平臺的凹陷所致的信息坑T2的切除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由于3T信息坑T2是這樣形成的,在LPP形成方向的凸出和在相反方向的凹進可能互補,光束照射區(qū)S1和3T信息坑T2重疊的區(qū)域與其它3T信息坑T1和T3與光束照射區(qū)S1重疊的區(qū)域沒有什么不同。
圖3C示出了在凹槽軌道G1上形成的3T信息坑的中心線3TO相對于圖3A中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1O向右移動了0.086μm的狀態(tài)。中心線3TO沿著與如圖3A所示的LPP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被表示成+0.086μm。也就是說,使一排3T信息坑向右移動0.086μm的長度,記錄在那里。在這種情況下,記錄在LPP的形成位置上的信息坑等量地存在LPP內的平臺到凹槽的小凹陷部分,而要記錄的信息坑的切除量增加了。另一方面,由于要記錄的信息坑在LPP形成方向擴展了,形成比任何其它信息坑更厚的信息坑。在這種狀態(tài)下,在再現的時候,光束照射區(qū)S1中的中心O在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1O上從A移動到B。因此,光束照射區(qū)S1來到形成LPP的位置,來自光束照射區(qū)S1的反射光的數量變化較大,從而在圖2C的RF信號幅度中,與反射光的數量相對應的T2附近的幅度增加了。當這個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O與LPP最接近時,圖2A中RF信號的幅度增加得最利害。當光束照射區(qū)S1從A移動到B時,來自光束照射區(qū)S1的RF信號幅度隨著它與LPP越來越近而逐漸增加,而隨著它離LPP越來越遠而逐漸減少。
于是,圖3B示出了RF信號不受LPP影響的最佳記錄狀態(tài)。另一方面,在圖3A和3C中,要記錄的信息坑沿著LPP形成方向的擴展量與由于內部平臺的凹陷所致的信息坑的切除量是失衡的,使得RF信號幅度僅僅在那個部分中呈現不同電平。
圖4是示出有關RF變化量和如專利文件3所述的PI(內部奇偶校驗)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實驗結果的曲線圖。RF變化值被定義成從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信息坑的RF信號的幅度值減去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信息坑的RF信號的幅度值。此外,在那時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信息坑的RF信號在二值化電路6中被二值化,在CPU 9中被解調,并且經歷檢錯/糾錯(ECC)處理時發(fā)現的錯誤的個數當中,與PI(內部奇偶校驗)一起出現的錯誤的個數被定義成PI錯誤數。
圖2A的RF變化量是0.8段(1段對應于圖2A的一個刻度,下文簡寫為div)。從實驗中得出,那時的PI錯誤數是619。圖2B的變化量是0.0(div),那時的PI錯誤數是15。圖2C的變化量是-0.4(div),那時的PI錯誤數是928。如圖4中的點所指,當RF變化量是0.2(div)時,PI錯誤數是18,當RF變化量是-0.3(div)時,PI錯誤數是181,這兩者都未在圖2中示出。從圖4中可以看出,當RF變化量接近零時,PI錯誤數最少。
根據上面的測量原理,在再現形成的3T信息坑的過程中,CPU 9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測量RF變化量,并且設置RF變化量為零的跟蹤補償值,從而可以確定數據錯誤數最少的用于記錄的跟蹤補償值。
(b)實施例下面參照圖5的流程圖,借助于圖1的配置描述第一實施例的操作。
圖5示出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在步驟S1中,開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2中,將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1上的功率校準區(qū)上。功率校準區(qū)指的是位于光盤1的內周邊、用于調整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的強度的區(qū)域。
在步驟S3中,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通過改變功率校準區(qū)中從光拾取器2發(fā)射的光束12的強度在光盤1上形成信息坑,并再現信息坑,從而找出和確定形成信息坑的光束12的最佳強度。
在步驟S4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所需位置,例如,未記錄區(qū)上,采用在步驟S3中確定的最佳功率,形成和再現3T信息坑。
在步驟S5中,在再現在步驟S4中形成的信息坑時的再生信號當中,在RF幅度測量電路8中測量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息坑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以及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3T信息坑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而在CPU 9中計算RF變化量,RF變化量是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息坑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3T信息坑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間的幅度差。將計算結果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6中,當當前測量的RF變化量大于以前測量的RF變化量時,RF變化量是正的,操作轉到步驟S7,或者,當當前測量的RF變化量小于以前測量的RF變化量時,RF變化量是負的,操作轉到步驟S8。
在步驟S7中,從當前跟蹤補償值中減去預置值(通過相減,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點O相對于圖3A中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O向左移動)。相減值可以被設置成小于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的任何值。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例如0.01μm。利用在步驟S3中確定的最佳功率值記錄信息。此后,操作轉到步驟S5。
在步驟S8中,如果步驟S6中的RF變化量是負的,操作轉到步驟S9,或者,如果RF變化量是正的,操作轉到步驟S10。
在步驟S9中,將預置值加入當前跟蹤補償值中(通過相加,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點O相對于圖3A中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O向右移動)。相加值可以被設置成小于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的任何值。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例如0.01μm。通過將0.01μm加入當前跟蹤補償值中,并利用在步驟S3中確定的最佳功率值記錄信息。此后,操作轉到步驟S5。
在步驟S10中,RF變化量變成零時的跟蹤補償值被確定為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11中,利用在步驟S10中確定的最佳跟蹤補償值,開始記錄要記錄在光盤1上的信息。
在步驟S12中,當在光盤1上沒有記錄數據時,結束最佳記錄。
在圖5中,通過在步驟S6和S8中檢驗RF變化量改變來跟蹤補償值,從而使信息得到記錄和再現。
(c)第一實施例的變種下面參照圖6描述第一實施例的變種,其中,利用預定范圍內的跟蹤補償值連續(xù)形成信息坑,并連續(xù)再現連續(xù)形成的信息坑以確定最佳跟蹤補償值。
圖6示出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在步驟S14中,將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1上的功率校準區(qū)上。功率校準區(qū)指的是位于光盤1的內周邊、用于調整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的強度的區(qū)域。
在步驟S15中,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通過改變功率校準區(qū)中從光拾取器2發(fā)射的光束12的強度在光盤1上形成信息坑,并再現信息坑,從而找出和確定形成信息坑的光束12的最佳強度。
在步驟S16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所需位置(例如,光盤1上的未記錄區(qū)),并采用在步驟S15中確定的最佳功率,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在數個連續(xù)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跟蹤補償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范圍內每隔一定間隔改變。這里,跟蹤補償值每次0.01μm分17步(step)改變,以形成信息坑。此后,再現形成的信息坑。
在步驟S17中,在再現在步驟S16中形成的信息坑時的再生信號當中,在RF幅度測量電路8中針對每個跟蹤補償值測量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以及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并在CPU 9中計算RF變化量,RF變化量是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間的幅度差。并且,將每個跟蹤補償值的RF變化量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18中,通過比較操作獲取在步驟S17中獲得和記錄在CPU 9的存儲器中的RF變化量的最小那一個。因此,將使RF變化量最小的跟蹤補償值確定為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19中,利用最佳功率值和最佳跟蹤補償值記錄記錄數據。
在步驟S20中,如果沒有記錄數據,結束記錄。
如上所述,在將地址信號事先刻在平臺上作為LPP的記錄盤中,跟蹤補償值被改變成使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差較小,從而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此外,信息坑是通過對連續(xù)扇區(qū)的每一個改變跟蹤補償值形成的,并再現形成的信息坑的再生信號的RF變化量最小的補償值被設置成最佳跟蹤補償值,從而可以高速檢索最佳跟蹤補償值。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即使在包括光拾取器2的光學系統(tǒng)中跟蹤是失衡的,也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2)第二實施例下面描述在與如專利文件1所述和如圖3所示的LPP不同類型的、如專利文件2所述的LPP中優(yōu)化跟蹤補償值的第二實施例。首先,描述測量原理。
(a)測量原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配置與如圖1所示相同,因此,不對其作詳細描述。
圖7示出了與如圖3所示的LPP不同類型的、如專利文件2所述的LPP與光束照射區(qū)之間的位置關系。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12是會聚的,并施加在凹槽軌道G2上形成的信息坑上。測量施加的光的反射光,作為再生信號的RF信號波形。在圖7中,LPP在凹槽軌道G2的左側(下文稱這個LPP為內LPP)。圖8示出了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使光束12從圖7中凹槽軌道G2的左側移動到右側形成和再現信息坑時的RF信號波形。
圖8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
圖8A示出了圖7中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點O相對于形成3T信息坑的凹槽軌道G1的中心線GO向左移動了長度R的狀態(tài)。R是預定量,例如,0.086μm。下面將描述R=0.086μm的例子。R的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的范圍內任意選擇。圖8A示出了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在圖8中,外LPP形成方向是正的,它的反方向是負的),再現光束照射區(qū)S1中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T4的RF信號波形。這表明,將光束12相對于凹槽軌道G2向左移動0.086μm,以便形成和再現圖7中的信息坑。由于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T4比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T5失真得更嚴重(3TRF幅度=3div),所以出現490個PI錯誤。
圖8B示出了當將0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即,當沒有加入跟蹤補償值時,內LPP附近的RF信號波形??梢缘贸?,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幾乎與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相等,并且?guī)缀鯖]有內LPP的影響(3TRF幅度=2.4div)。因此,PI出錯次數是122,相當小。
圖8C示出了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和不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波形。在圖7中,當記錄和再現時,光束12向凹槽軌道G2的右側移動。由于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T4比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內LPP的3T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T5失真得更嚴重(3TRF幅度=2.2div),所以出現639個PI錯誤。
圖9示出了光束12的照射范圍S1位于LPPT5的左側的狀態(tài)。在圖9中,LPP在35信息坑T5的右側(下文稱這個LPP為外LPP)。
圖10A到10C示出了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使光束12從圖9中凹槽軌道G2的左側移動到右側形成和再現信息坑時的RF信號波形。
圖10A到10C是示出跟蹤補償值和RF信號波形之間的關系的視圖。
圖10A示出了圖9中光束照射區(qū)S1的中心點O相對于形成3T信息坑的凹槽軌道G2的中心線GO2向左移動了長度R的狀態(tài)。R是預定量。下面將描述R=0.086μm的例子。R的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的范圍內任意選擇。圖10A示出了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在圖9中,外LPP形成方向是正的,它的反方向是負的),再現光束照射區(qū)S1中包含外LPP的3T信息坑T5的RF信號波形。由于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S1中包含外LPP的信息坑的3TRF信號幅度比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外LPP的信息坑的3TRF幅度失真得更嚴重(3TRF幅度=2.2div),所以出現490個PI錯誤。
圖10B示出了當將0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即,當沒有加入跟蹤補償值時,外LPP附近的RF信號波形。光束照射區(qū)S1中包含外LPP的3TRF信號幅度幾乎與光束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內LPP的3TRF信號幅度相等,并且在再生信號上幾乎沒有外LPP的影響(3TRF幅度=2.4div)。因此,PI出錯次數是122,相當小。
圖10C示出了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外LPP附近的RF信號波形。在圖9中,在使光束12向凹槽軌道G2的右側移動了+0.086μm之后,進行記錄和再現。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RF信號幅度比光束照射區(qū)中不包含外LPP的3TRF信號幅度失真得更嚴重(3TRF幅度=3.0div)。因此,出現639個PI錯誤。
圖11是示出RF變化量和PI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這里所使用的RF變化量指的是在如圖8和10所示的RF信號波形當中,在相同跟蹤補償值上,從如圖8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RF幅度中減去如圖10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RF幅度的值。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如圖8A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RF幅度是3div。當將-0.086μm作為跟蹤補償值加入時,如圖10A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RF幅度是2.2div。于是,RF變化量是3div-2.2div=0.8div。此時,圖8A中PI錯誤的個數與圖10A中PI錯誤的個數之和是490。在圖11中的點a上,對于0.8div的RF變化量,PI錯誤的個數是490。類似地,在點b上,當作為從如圖8B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RF幅度2.4div中減去如圖10B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RF幅度2.4div的結果,RF變化量是0時,PI錯誤的個數之和是122。類似地,在點c上,當作為從如圖8C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RF幅度2.2div中減去如圖10C所示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RF幅度3.0div的結果,RF變化量是-0.8div時,PI錯誤的個數之和是639。盡管在圖8和10中未示出,但在點d上,對于跟蹤補償值是-0.04μm時的RF變化量0.5div,PI錯誤的個數之和是180,而在點e上,對于跟蹤補償值是+0.04μm時的RF變化量-0.5div,PI錯誤的個數之和是278。
從圖11中可明顯看出,PI錯誤的總數在為0的RF變化量附近最少。于是,通過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0,在讀取信息坑時錯誤的個數最少。
根據上面的測量原理,考慮到LPP在凹槽軌道的兩側,在LPP出現在光束照射區(qū)中凹槽軌道的左側的情況下和在LPP出現在光束照射區(qū)中凹槽軌道的右側的情況下,在最小RF變化量上的跟蹤補償值被定義成最佳跟蹤補償值,從而獲得最佳跟蹤補償值。
(b)實施例下面參照圖12的流程圖,借助于圖1的配置描述第二實施例的操作。
圖12示出了檢測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在步驟S80中,將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1上的功率校準區(qū)上。功率校準區(qū)指的是位于光盤1的內周邊、用于調整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的強度的區(qū)域。
在步驟S81中,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通過改變功率校準區(qū)中從光拾取器2發(fā)射的光束12的強度在光盤1上形成信息坑,并再現信息坑,從而找出和確定形成信息坑的光束12的最佳強度。
在步驟S82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所需位置(例如,光盤1的未記錄區(qū)),并且采用在步驟S81中確定的最佳功率,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在數個連續(xù)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跟蹤補償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范圍內每隔一定間隔改變。這里,跟蹤補償值每次0.01μm分17步改變,以形成信息坑。此后,再現形成的信息坑。
在步驟S83中,在再現在步驟S82中形成的信息坑時的再生信號當中,在RF幅度測量電路8中針對每個跟蹤補償值測量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以及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并在CPU 9中計算RF變化量RFI,RF變化量RFI是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間的幅度差。并且,將每個跟蹤補償值的RF變化量RFI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84中,在再現在步驟S82中形成的信息坑時的再生信號當中,在RF幅度測量電路8中針對每個跟蹤補償值測量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以及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并在CPU 9中計算RF變化量RFO,RF變化量RFO是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再現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3T信號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間的幅度差。并且,將每個跟蹤補償值的RF變化量RFO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85中,對于每個跟蹤補償值,從參數RFO中減去參數RFI,并且將等于相減結果的絕對值的RF變化量RF作為參數RF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86中,通過比較操作獲取在步驟S85中獲得和記錄在CPU 9的存儲器中的參數RF的最小那一個。因此,將與等于最小RF變化量的參數RF相對應的跟蹤補償值確定為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87中,利用最佳功率值和最佳跟蹤補償值記錄記錄數據。
在步驟S88中,如果沒有記錄數據,結束記錄。
如上所述,在將地址信號事先刻在平臺上作為LPP的記錄盤中,在來自不同方向的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情況下跟蹤補償值被改變成使RF變化量最小,從而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此外,對于本實施例,即使在包括光拾取器2的光學系統(tǒng)中失去了跟蹤平衡,也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3)第三實施例圖13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配置。這里不給出與圖1相同的部分的詳細描述。
LPP檢測電路4包括外LPP檢測電路41和內LPP檢測電路42。外LPP檢測電路41是從作為跟蹤誤差信號的推挽信號Sh中檢測對于在凹槽上形成的信息坑位于盤的外周邊上的LPP的電路。內LPP檢測電路42是檢測對于在凹槽上形成的信息坑位于盤的內周邊上的LPP的電路。
RF幅度測量電路8包括峰保持電路81、底保持電路83以及A/D轉換電路82和84。
峰保持電路81是保持從光盤1讀取的RF信號的信號波形的峰部分的電路。保持值在A/D轉換電路82中被轉換成數字信號,然后輸入到CPU 9。底保持電路83是保持從光盤1讀取的RF信號的信號波形的底部分的電路。保持值在A/D轉換電路84中被轉換成數字信號,然后輸入到CPU 9。
LPP檢測電路4檢測光盤1上光束照射區(qū)中的LPP,CPU 9在LPP檢測定時之前和之后從A/D轉換電路82和84的數字信號輸出中計算再生信號波形的峰值和底值。
圖14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在步驟S64中,開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65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功率校準區(qū)上。
在步驟S66中,通過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功率校準區(qū)上確定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12的強度的最佳值。將扇區(qū)號S設置成1。
在步驟S67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所需位置(例如,光盤1上的未記錄區(qū)),并且采用在步驟S65中確定的最佳功率,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在數個連續(xù)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跟蹤補償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范圍內每隔一定間隔改變。這里,跟蹤補償值每次0.01μm分16步從-0.08μm改變到+0.07μm,形成信息坑。此后,再現形成的信息坑。此時,每個跟蹤補償值形成信息坑的距離是任意的,但是,在這里,每個跟蹤補償值為例如一個扇區(qū)形成信息坑。也就是說,16個扇區(qū)用于從-0.08μm到+0.07μm的16個跟蹤補償步。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信息坑模式可以是任意坑模式,但是,在這里,作為一個例子,采用信息坑模式之間的距離最小的3T連續(xù)模式,形成信息坑。
在步驟S68中,再現在步驟S67中記錄在跟蹤補償值相同的一個扇區(qū)中的3T信息坑的連續(xù)模式(pattern)。
在步驟S69中,在峰保持電路81中從在步驟S68中再現的信號中檢測在與來自門電路5的門信號Sg1相對應的間隔內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RF信號Sf的峰值P1。在A/D轉換電路82中將它的檢測值轉換成數字信號,并作為參數P1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此外,在底保持電路83中檢測在與來自門電路5的門信號Sg2相對應的間隔內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RF信號Sf的底值B1。在A/D轉換電路84中將它的檢測值轉換成數字信號,并作為參數B1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70中,以與步驟S69中的操作相同的方式,從在步驟S68中再現的信號中檢測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RF信號Sf的峰值和底值,其中,將峰值作為參數P2I和將底值作為參數B2I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圖16示出了對于內LPP,推挽信號Sh、RF信號Sf、門信號Sg2、峰值P2I和底值B2I之間的關系。在圖16中,上包絡信號P1指的是在RF信號Sf上端的包絡曲線,而下包絡信號B1指的是在RF信號Sf下端的包絡曲線。包絡信號由包括晶體管和電容器的電路生成。推挽信號Sh在存在內LPP的時刻向上凸,而門信號SG2是通過二值化內LPP生成的。在由二極管和電容器組成的峰保持電路81和底保持電路83中保持在通過內LPP生成的門信號Sg2從Sg2s到Sg2e的間隔內RF信號Sf的上包絡信號P1和下包含信號B1的上峰值。峰保持電路81保持RF信號Sf的上包絡信號的峰值P2I。并且,將峰值P2I存儲成參數P2I。此外,底保持電路83保持RF信號Sf的下包絡信號的底值B2I。并且,將底值B2I存儲成參數B2I。
在步驟S71中,以與步驟S69中的操作相同的方式,從在步驟S68中再現的信號中檢測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RF信號Sf的峰值和底值,其中,將峰值作為參數P2O和將底值作為參數B2O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圖15示出了對于外LPP,推挽信號Sh、RF信號Sf、門信號Sg1、峰值P2O和底值B2O之間的關系。在圖15中,上包絡信號P1指的是在RF信號Sf上端的包絡曲線,而下包絡信號B1指的是在RF信號Sf下端的包絡曲線。推挽信號Sh在存在外LPP的時刻向下凸,而門信號SG1是通過二值化外LPP生成的。在由二極管和電容器組成的峰保持電路81和底保持電路83中保持在通過外LPP生成的門信號Sg1從Sg1s到Sg1e的間隔內RF信號Sf的上包絡信號P1和下包含信號B1的下峰值。峰保持電路81保持RF信號Sf的上包絡信號的峰值P2O。并且,將峰值P2O存儲成參數P2O。此外,底保持電路83保持RF信號Sf的下包絡信號的底值B2O。并且,將底值B2O存儲成參數B2O。
在步驟S72中,在CPU 9中計算峰值變化量ΔP=|P1-P2I|+|P1-P2O|,并且,作為參數ΔP存儲在CPU 9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73中,在CPU 9中計算峰值變化量ΔB=|B1-B2I|+|B1-B2O|,并且,作為參數ΔB存儲在CPU 9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74中,在CPU 9中計算包絡變化量ΔE=ΔP+ΔB,并且,作為參數ΔE存儲在CPU 9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75中,將扇區(qū)號S加1,如果再現位置處在第18扇區(qū)(扇區(qū)號S是17)上,操作轉到步驟S76,或者,如果再現位置從第2到第16扇區(qū),操作轉到步驟S68。
在步驟S76中,在CPU 9中通過比較操作獲取在步驟S74中計算的16個扇區(qū)的參數的最小那一個,并且,將與參數ΔE相對應的跟蹤補償值確定為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77中,利用在步驟S76中確定的最佳跟蹤補償值記錄記錄數據。
在步驟S78中,如果沒有記錄數據,結束記錄。
如上所述,在將地址信號事先刻在平臺上作為LPP的記錄盤中,當在來自不同方向的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時,跟蹤補償值被改變成使光束照射區(qū)中沿著一個方向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幅度與光束照射區(qū)中沿著另一個方向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幅度之間的變化最小,從而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此外,對于本實施例,即使在包括光拾取器2的光學系統(tǒng)中跟蹤是失衡的,也可以減少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
盡管在本實施例中,像如圖7和8所示的LPP的配置那樣采用如圖13所示的模塊配置,描述了圖14的操作,但也可以對如圖3所示的LPP采用如圖13所示的模塊配置,進行圖14的操作。
(4)第四實施例下面描述在光盤1上作為信息坑形成通過ECC編碼的信息以及再現通過ECC編碼的信息以獲取最佳跟蹤補償值的第四實施例。
圖17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的方塊圖。與圖1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標號表示,并且,這里不對它們加以描述。
光拾取器2通過信息坑生成的再生信號Sd經過均衡器電路7,被二值化電路6二值化成二值化信號,在CPU 9內的8-16解調器91中得到解調。解調數據經歷檢錯/糾錯部分92,以檢測出錯部分。此外,CPU 9從ECC碼中計算出錯部分在光盤1上的位置。
LPP檢測電路4包括外LPP檢測電路41和內LPP檢測電路42。外LPP檢測電路41是從跟蹤誤差信號中檢測對于在凹槽上形成的信息坑位于盤的外周邊上的LPP的電路,而內LPP檢測電路42是檢測對于在凹槽上形成的信息坑位于盤的內周邊上的LPP的電路。
當LPP檢測電路4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檢測LPP時,CPU 9確定在光束12的反射光中是否存在錯誤。照這樣再現通過ECC編碼和記錄在光盤1上的信息坑,以檢測外LPP和內LPP,從而,CPU 9知道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信息坑的再生信號是否存在錯誤。
下面根據在如專利文件2所述的LPP類型的情況下,跟蹤補償值與在采用跟蹤補償值形成和讀取信息坑的過程中再生信號被檢測為錯誤的錯誤個數之間的關系,描述實施例4的測量原理。
(a)測量原理圖18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
如內LPP的列所指的數據錯誤的個數是與圖7中的信息坑T4與內LPP(IL1)之間的位置關系有關出現的錯誤的個數。圖18的每一列表示在每次0.01μm從圖7的左側到右側移動跟蹤補償值(μm)形成和再現信息坑的過程中的數據出錯次數。跟蹤補償值可以被設置成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內的任意值。在本實施例中將描述每次0.01μm改變的跟蹤補償值。當跟蹤補償值是負的時,在內LPP(IL1)上形成信息坑的一部分,使得相對于沒有LPP的信息坑出現了電平變化,使數據錯誤的個數增加。當跟蹤補償值是正的時,信息坑的信息位置從凹槽軌道G2往平臺軌道L3方向移動了一點。由于在內LPP上沒有形成信息坑的一部分,幾乎沒有數據錯誤。
如外LPP的列所指的數據錯誤的個數是與圖9中的信息坑T5與外LPP(OL1)之間的位置關系有關出現的錯誤的個數。圖18的每一列表示在每次0.01μm從圖9的左側到右側移動跟蹤補償值(μm)形成和再現信息坑的過程中的數據出錯次數。當跟蹤補償值是負的時,信息坑的形成位置從凹槽軌道G2向平臺軌道L4移動,與內LPP接觸。由于在外LPP上沒有形成信息坑的一部分,所以幾乎沒有數據錯誤。當跟蹤補償值是正的時,在外LPP上形成信息坑的一部分,使得在沒有LPP的信息坑中出現電平變化,使數據錯誤的個數增加。
圖19是示出圖18中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的數據錯誤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
圖19A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再生信號的數據出錯次數之間的關系,圖19B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再生信號的數據出錯次數之間的關系,而圖19C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在內LPP和外LPP中的數據出錯次數之和之間的關系。
從圖19A中可以得出,在外LPP中數據錯誤的個數隨跟蹤補償值增大而增加。從圖19B中可以得出,在內LPP中數據錯誤的個數隨跟蹤補償值減小而增加。從圖19C中,當跟蹤補償值是0.02μm時,數據錯誤的個數之和是2(D點)。當跟蹤補償值是0.01μm和0.03μm時,數據錯誤的個數之和是2。最佳跟蹤補償值被設置成它們的中間值,或0.02μm。
(b)實施例圖20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示獲取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流程圖。
在步驟S21中,開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22中,檢驗是否創(chuàng)建了如圖18所示的跟蹤補償值和在該跟蹤補償值上在光束照射區(qū)S1中包含內LPP或外LPP的再生信號的數據出錯次數之間的關系(下文稱為跟蹤補償參考表)。如果還沒有創(chuàng)建跟蹤補償參考表,操作轉到步驟S23,或者,如果已經創(chuàng)建,操作轉到步驟S39。
在步驟S39中,從作為參數To保存在CPU 9中的值讀取當前跟蹤補償值。當信息記錄和再現設備從光盤1中讀取數據,或記錄數據時,將跟蹤補償值To作為參數To保存在CPU 9中。
圖21示出了要在步驟S23中執(zhí)行的處理流。
圖21是在步驟S23中創(chuàng)建跟蹤補償參考表的內部流。
在步驟S24中,開始跟蹤補償參考表的創(chuàng)建。
在步驟S25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光盤2的功率校準區(qū)上。
在步驟S26中,將在第一跟蹤補償值上記錄和再現的扇區(qū)的扇區(qū)號S設置成0。
盡管跟蹤補償值可以被設置成凹槽軌道之間的距離內的任意值,但在本實施例中將描述每次0.01μm從-0.08μm到+0.07μm改變跟蹤補償值的例子。此外,盡管光盤1上形成信息坑的區(qū)域可以任意設置,但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例如構成1個ECC塊的16個扇區(qū)。ECC塊的數量和構成1個ECC塊的扇區(qū)的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那些。
對每個扇區(qū)改變跟蹤補償值以進行記錄和再現。第1跟蹤補償值To被設置成-0.08μm。
在步驟S27中,將在步驟S26中設置的跟蹤補償值To=-0.08μm加入跟蹤誤差信號中。因此,光拾取器2沿著與如圖7所示的外LPP形成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對于與跟蹤誤差信號0相對應的光束照射位置移動了0.08μm。
在步驟S28中,為一個扇區(qū)記錄8-16調制之后帶有ECC碼的信號。
在步驟S29中,將扇區(qū)號S加1,并將跟蹤補償值To加0.01μm。
在步驟S30中,確定扇區(qū)號S是否是16。如果扇區(qū)號S是16,操作轉到步驟S31,或者,如果扇區(qū)號S不是16,操作返回到步驟S27,在步驟S27中,在下一個扇區(qū)中以不同跟蹤補償值記錄8-16調制之后帶有ECC碼的信號。
在步驟S31中,再現記錄信號,并對記錄信號進行8-16解調和檢錯/糾錯。
在步驟S32中,將用于再現的扇區(qū)號S設置成0。將跟蹤補償值To設置成與在步驟S26中設置的值相同的-0.08μm,并再現在步驟S28中形成的信息坑。
在步驟S33中,再現在一個扇區(qū)中形成的信息坑,并計算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N(out)和光束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N(in)。
在步驟S34中,將To值、N(out)和N(in)存儲在CPU 9內的存儲器中。
在步驟S35中,將扇區(qū)號S加1,并將跟蹤補償值To加0.01μm。
在步驟S36中,確定扇區(qū)號S是否是16。如果扇區(qū)號S是16,操作轉到步驟S37,或者,如果扇區(qū)號S不是16,操作返回到步驟S33,在步驟S27中,以不同跟蹤補償值再現在下一個扇區(qū)中形成的信息坑。
在步驟S37中,通過為存儲在存儲器中的每個跟蹤補償值To比較N(out)與N(in)之和,找出N(out)與N(in)之和最小的跟蹤補償值To,并且將最佳跟蹤補償值設置成找出的值To。
在步驟S38中,結束跟蹤補償參考表創(chuàng)建過程。
在步驟S39中,讀取當前設置的跟蹤補償值To。
在步驟S40中,進行信號再現。對再現信號進行8-16解調和檢錯/糾錯。
在步驟S41中,從在步驟S40中經歷檢錯/糾錯的數據中計算N(out)與N(in)。
在步驟S42中,通過參照在步驟S32中創(chuàng)建或事先創(chuàng)建的跟蹤補償參考表,并采用在步驟S41中計算的每個扇區(qū)的N(out)與N(in)之和,計算使N(out)與N(in)之和最小的補償值To。也就是說,當N(out)是0和N(in)是5,使得N(out)與N(in)之和是5時,從用視圖示出圖18的跟蹤補償參考表的圖19A到19C中搜索相應點,以便找出點E。那時的跟蹤補償值是-0.01μm,而到提示最佳跟蹤補償值的點D的間隔是+0.03μm。于是,將+0.03μm加入當前跟蹤補償值中獲得N(out)與N(in)之和最小的最佳跟蹤補償值。
圖22示出了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如圖22所指的LPP是如專利文件1所述的類型的LPP。
在本實施例中,如內LPP的列所指的數據錯誤的個數是當跟蹤補償值(μm)每次例如0.01μm從圖3的左側移動到右側時,與圖3中的信息坑和在每個跟蹤補償值上的內LPP之間的位置關系有關出現的錯誤的個數。
當跟蹤補償值是正的時,光束12的照射區(qū)移動到圖3的左側。如果跟蹤補償值減少到負側時,LPP內的平臺到凹槽的凹陷等量地增大,使得在LPP位置上形成的信息坑的一部分被切除。因此,相對于在沒有LPP的位置上形成的信息坑,出現電平變化,使數據錯誤的個數增加。相反,當跟蹤補償值是負的時,光束12的照射區(qū)移動到圖3的右側。如果跟蹤補償值增加到正側時,在LPP上形成信息坑的一部分,使得相對于在沒有LPP的位置上形成的信息坑,出現電平變化,使數據錯誤的個數增加。
圖23是示出圖22中跟蹤補償值和數據錯誤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
圖23A示出了在設置的跟蹤補償值上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再生信號的數據出錯次數,圖23B示出了在設置的跟蹤補償值上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再生信號的數據出錯次數,而圖23C示出了圖23A和23B中的數據出錯次數之和。
從圖23A中可以得出,當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括外LPP時,數據錯誤的個數隨跟蹤補償值沿著正或負方向增大而增加。從圖23B中可以得出,對于內LPP,在負側數據錯誤的個數隨跟蹤補償值增大而增加。由于這種類型的LPP是在凹槽附近的位置上形成的,內LPP離凹槽越來越遠。從圖23C中,當跟蹤補償值是0.02μm時,數據錯誤的個數之和是0。當跟蹤補償值是0.01μm和0.03μm時,數據錯誤的個數之和是0。最佳跟蹤補償值被設置成它們的中間值,或0.02μm。
如上所述,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可以為每個跟蹤補償值計算帶有ECC的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從而搜索到在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補償值。
下面參照圖24和25,描述在鏈接區(qū)中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例子。
鏈接區(qū)指的是在將要記錄的連續(xù)信息記錄在光盤1上的記錄區(qū)之后,在記錄要記錄的下一個信息的記錄區(qū)之前配備在光盤1上的特定區(qū)域。盡管這個鏈接區(qū)的長度可以任意設置,但在本實施例中采用32千字節(jié)(=1ECC)。
圖24在鏈接區(qū)中檢測帶有ECC的最佳跟蹤補償值和記錄要記錄的數據的流程圖。
在步驟S44中,開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和記錄數據。
在步驟S45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功率校準區(qū)上。
在步驟S46中,在功率校準區(qū)中確定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束12的強度的最佳值。當在安裝盤的過程中完成功率校準時,步驟S45和S46是多余的。
在步驟S47中,將在步驟S46中獲得的最佳功率設置成記錄信息坑的功率。
在步驟S48中,在記錄在鏈接區(qū)中的16個跟蹤補償步當中,計算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內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與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包含外LPP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之和最少的步。
在步驟S49中,確定在步驟S48中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補償值,將其設置成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50中,將要采用在步驟S49中確定的跟蹤補償值記錄的數據記錄在光盤1上從鏈接區(qū)開始連續(xù)的未記錄區(qū)中。
在步驟S51中,確定是否進行在另一個鏈接區(qū)中再次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如果不進行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操作轉到步驟S53,或者,如果進行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操作轉到步驟S52。
在步驟S52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緊接在步驟S50中完成的最后記錄區(qū)之后的未記錄區(qū),并采用在步驟S46中確定的最佳功率,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在數個連續(xù)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跟蹤補償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范圍內每隔一定間隔改變。這里,跟蹤補償值每次0.01μm分16步從-0.08μm改變到+0.07μm,形成信息坑。此時,每個跟蹤補償值形成信息坑的距離是可選的,但是,在這里,每個跟蹤補償值在例如一個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也就是說,以0.01μm為一步使跟蹤補償值從-0.08μm改變到+0.07μm,以便在光盤1的一個ECC塊中根據任何信號模式記錄用ECC編碼的信息。此時,每個跟蹤補償值記錄一個扇區(qū)。于是,16個扇區(qū)用于從-0.08μm到+0.07μm的16個跟蹤補償步。由于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組成,在解碼再現形成的信息坑的再生信號之后進行錯誤檢測。
在步驟S53中,由于沒有要記錄的數據,結束用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
圖25示出了在鏈接區(qū)中采用RF信號的幅度值的變化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和記錄要記錄的數據的流程圖。
在步驟S54中,開始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和記錄數據。
在步驟S55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功率校準區(qū)上。
在步驟S56中,在功率校準區(qū)中確定從光拾取器2輻射的光的功率的最佳值。當在安裝盤的過程中完成功率校準時,步驟S55和S56是多余的。
在步驟S57中,將在步驟S56中獲得的最佳功率設置成記錄信息坑的功率。
在步驟S58中,在記錄在鏈接區(qū)中的16個跟蹤補償步當中,計算受內LPP和外LPP影響的再生信號幅度的底值與光束12的照射區(qū)中不包含LPP的再生信號幅度的底值之間的變化量最小的步。
在步驟S59中,確定在步驟S58中再生信號幅度的底值的變化量最小的的跟蹤補償值,將其設置成最佳跟蹤補償值。
在步驟S60中,將要采用在步驟S59中確定的跟蹤補償值記錄的數據記錄在光盤1上從鏈接區(qū)開始連續(xù)的未記錄區(qū)中。
在步驟S61中,確定是否進行在另一個鏈接區(qū)中再次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如果不進行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操作轉到步驟S63,或者,如果進行搜索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操作轉到步驟S62。
在步驟S62中,將光拾取器2移動到緊接在步驟S60中完成的記錄區(qū)之后的未記錄區(qū),并采用在步驟S56中確定的最佳功率,通過改變跟蹤補償值在數個連續(xù)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跟蹤補償值可以在凹槽軌道之間的范圍內每隔一定間隔改變。這里,跟蹤補償值每次0.01μm分16步從-0.08μm改變到+0.07μm,形成信息坑。此時,每個跟蹤補償值形成信息坑的距離是可選的,但是,在這里,每個跟蹤補償值在例如一個扇區(qū)上形成信息坑。也就是說,以0.01μm為一步使跟蹤補償值從-0.08μm改變到+0.07μm,以便在光盤1的一個ECC塊中根據任何信號模式記錄用ECC編碼的信息。此時,每個跟蹤補償值記錄一個扇區(qū)。于是,16個扇區(qū)用于從-0.08μm到+0.07μm的16個跟蹤補償步。由于一個ECC塊由16個扇區(qū)組成,在解碼再現形成的信息坑的再生信號之后進行錯誤檢測。
在步驟S63中,由于沒有要記錄的數據,結束用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記錄。
如上所述,最佳跟蹤補償值是在光盤1的鏈接區(qū)中檢測的,使用戶在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時意識不到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等待時間。
在具有這種配置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中,利用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范圍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此外,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幅度變化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底值變化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底值和峰值變化最小,從而構成當再生信號的幅度不改變時,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并在照射范圍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之和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在具有這種配置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中,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此外,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幅度變化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與最少出錯次數相聯系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相對于在光束的照射范圍內不包含LPP的情況下再生信號的峰值,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峰值變化量的平均值可能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將跟蹤補償值設置成,相對于在光束的照射范圍內不包含LPP的情況下再生信號的峰值和底值,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之間的峰值和底值變化量的平均值可能最小,從而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并且,改變跟蹤補償值,以使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光束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并形成在另一個方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的出錯次數之和最小,從而采用該跟蹤補償值,構成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
在具有這種配置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中,高速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此外,進行最佳跟蹤補償,使用戶意識不到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時間。
并且,當啟動跟蹤伺服控制設備時,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此外,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與只寫媒體還是記錄媒體無關。
并且,可以采用ECC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從而用更簡單的配置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并且,由于信息坑的形成模式不變,容易檢測到最佳跟蹤補償值。
對于這種配置,信息記錄專用設備或信息記錄或再現設備可以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
對于本發(fā)明的方法,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
此外,對于本發(fā)明的方法,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
對于本發(fā)明的方法,為信息記錄專用設備或信息記錄或再現設備提供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
對于本發(fā)明的程序,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并在照射區(qū)之外形成LPP時基于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程序。
此外,對于本發(fā)明的程序,采用在光束的照射區(qū)中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以及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LPP的至少一部分時基于來自光盤的反射光的再生信號,改變跟蹤補償值,從而提供再生信號出錯次數最少的跟蹤伺服控制程序。
對于本發(fā)明的程序,為信息再現專用設備提供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跟蹤伺服控制程序。
對于本發(fā)明的程序,為信息記錄專用設備或信息記錄或再現設備提供了檢測最佳跟蹤補償值的跟蹤伺服控制程序。
本發(fā)明的程序可以事先記錄在諸如軟盤之類的信息記錄媒體上,或通過因特網之類的網絡分發(fā)和被通用微型計算機記錄、讀取和執(zhí)行,從而使通用微型計算機可以像實施例中的微型計算機9那樣工作。
權利要求
1.一種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包括第一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設備,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一再生信號的幅度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幅度值之差最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進一步包括第三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三再生信號,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上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上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上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進一步包括第三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外形成預置坑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三再生信號,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下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下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下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其中,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第三再生信號的下峰值與第一再生信號的下峰值和第二再生信號的下峰值的平均值之差最小。
6.根據權利要求1到5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計算設備計算補償值,以便使從第一再生信號獲得的數據的錯誤計數和從第二再生信號獲得的數據的錯誤計數之和最小。
7.一種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方法,包括第一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步驟,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步驟,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8.一種用于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的跟蹤伺服控制程序,該程序使包含在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內的計算機起如下作用第一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設備,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
全文摘要
一種進行跟蹤伺服控制以便將光束施加在預先形成凹槽軌道和預置坑的記錄媒體上的凹槽軌道上的跟蹤伺服控制設備,包括第一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照射在凹槽軌道上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一再生信號;第二生成設備,用于當在光束的照射范圍之內形成在另一個方向與信息坑相鄰的預置坑的至少一部分時,根據來自記錄媒體的反射光生成第二再生信號;和計算設備,用于根據生成的第一再生信號和第二再生信號計算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在該跟蹤伺服控制設備中,利用第一再生信號第二再生信號使跟蹤伺服控制中的補償值達到最小。
文檔編號G11B7/007GK1877713SQ20061009234
公開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月22日
發(fā)明者梁川直治, 米竜大, 加藤正浩, 城田彰, 堀川邦彥, 村松英治 申請人:日本先鋒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