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成人黄色,透逼一级毛片,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在线看国产美女毛片2019,黄片www.www,一级黄色毛a视频直播

粘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35720閱讀:319來源:國知局
粘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粘接裝置。



背景技術:

有一種粘接裝置,其能夠從噴嘴排出被加熱從而成為液體的粘接劑并將布料與布料之間粘接起來。粘接裝置需要穩(wěn)定地向布料涂布粘接劑。因此,粘接裝置需要將布料與噴嘴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恒定。日本特許公開2010年第179211號公報所公開的粘接裝置將噴嘴配置在上布料與下布料之間。粘接裝置從噴嘴向下布料排出粘接劑,利用上輥和下輥夾著上布料和涂布有粘接劑的下布料并將它們壓接起來。此時,粘接裝置中的上輥能夠向下輥側施力從而進行加壓。粘接裝置在噴嘴的下方具有施力輥。施力輥能夠?qū)ο虏剂舷蛏戏绞┝ΑR虼?,在對厚度不同的布料進行粘接時,也能夠使下布料接觸噴嘴。粘接裝置能夠?qū)⑾虏剂吓c噴嘴之間的距離保持為恒定,從而穩(wěn)定地將粘接劑涂在布料上。

利用粘接裝置進行的粘接包括粘接工序,在該粘接工序中,將長條狀即帶狀的上片材從上方貼合在下布料即下片材上進而將它們粘接起來。在該粘接工序中,為了防止粘接劑從帶狀的上片材的寬度方向端部溢出等,期望的是,粘接裝置從噴嘴向上片材排出粘接劑,再將下片材與涂布有粘接劑的上片材粘接起來。

但是,就以往的粘接裝置而言,當更換成不同厚度的下片材時,上輥的上下位置發(fā)生位移。在進行上述粘接工序時,當上輥的上下位置發(fā)生位移時,有時會發(fā)生下述情況:上片材的上下位置發(fā)生位移,上片材與噴嘴之間的距離發(fā)生變化。在該情況下,無法穩(wěn)定地將粘接劑涂布于上片材,從而有可能導致粘接不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上片材與噴嘴之間的距離的變化的粘接裝置。

技術方案1的粘接裝置具有用于排出粘接劑的噴嘴,該粘接裝置借助從所述噴嘴排出來的所述粘接劑將第一片材的粘接面與第二片材粘接起來并輸送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該粘接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機座部,其為該粘接裝置的基座,具有與上下方向平行的固定面;上輥,其與所述第一片材的同所述粘接面所處那一側相反的一側的面相接觸,用于將所述第一片材重疊在第二片材的上表面并輸送所述第一片材;下輥,其與所述上輥相對地配置,且與所述第二片材的下表面相接觸,將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夾在該下輥與所述上輥之間;下輥支承部,其以所述下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所述下輥;下輥座,其用于保持所述下輥支承部;及調(diào)節(jié)機構,其用于調(diào)節(jié)所述下輥座相對于所述機座部的所述固定面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所述調(diào)節(jié)機構具有:第一軸部,其自所述固定面和所述下輥座中的一者沿垂直于所述固定面的垂直方向延伸;及旋轉構件,其設于所述固定面和所述下輥座中的另一者,具有供所述第一軸部插入的第一孔部,并且能夠以與所述垂直方向平行地延伸且相對于所述第一軸部偏心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

旋轉構件的旋轉軸線相對于第一軸部偏心,因此,通過使旋轉構件旋轉,能夠使旋轉構件相對于第一孔部內(nèi)的第一軸部上下運動。因此,調(diào)節(jié)機構能夠?qū)⑿D構件旋轉所產(chǎn)生的力轉換為使下輥座相對于第一軸部上下運動的力。當旋轉構件相對于第一軸部上下運動時,下輥座相對于固定面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發(fā)生位移。在該情況下,下輥相對于上輥的上下位置也發(fā)生位移。操作者能夠通過使旋轉構件旋轉,來在不改變上輥的位置的情況下調(diào)節(jié)上輥與下輥之間的距離。因此,粘接裝置能夠抑制在將粘接劑涂布于第一片材時第一片材與噴嘴之間的距離的變化。

在技術方案2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調(diào)節(jié)機構具有保持孔部,該保持孔部與所述垂直方向平行地貫穿所述下輥座,供所述旋轉構件插入,所述保持孔部以所述旋轉構件能夠以所述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的方式保持所述旋轉構件,所述第一軸部自所述固定面向所述垂直方向延伸。在該情況下,貫穿下輥座的保持孔部以旋轉構件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該旋轉構件。因此,粘接裝置無需再設置新構件來用作保持旋轉構件的構件。粘接裝置能夠削減零件數(shù)量,實現(xiàn)小型化。

在技術方案3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調(diào)節(jié)機構具有:第二軸部,其設在所述固定面中的、比所述第一軸部靠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該第二軸部與所述垂直方向平行地延伸;及第二孔部,其設在所述下輥座,供所述第二軸部插入,所述下輥座能夠以插入所述第二孔部的所述第二軸部為中心擺動。在該情況下,當旋轉構件旋轉時,下輥座以第二軸部為中心擺動。因此,操作者僅通過使旋轉構件旋轉就能夠調(diào)節(jié)下輥的上下位置。粘接裝置能夠容易地調(diào)節(jié)下輥的上下位置。

在技術方案4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軸部與所述下輥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軸部與所述下輥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在該情況下,插入第一孔部的第一軸部與下輥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小于下輥座的擺動中心即第二軸部與下輥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下輥座以第二軸部為中心擺動時的下輥的上下方向的移動量同第二軸部與下輥之間的距離成比例。因此,同第一軸部與下輥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二軸部與下輥之間的距離的情況相比,粘接裝置在旋轉構件的旋轉量較小的情況下也能夠使下輥較大程度地上下運動。粘接裝置能夠擴大下輥的上下位置的調(diào)節(jié)范圍。

在技術方案5、技術方案6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通過所述第一軸部的軸心和所述第二軸部的軸心的第一假想線與水平面平行。在該情況下,粘接裝置能夠使旋轉構件分別向一方向和另一方向旋轉相同的量時的下輥的移動量彼此大致相等。

在技術方案7、技術方案8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孔部為與通過所述旋轉軸線和所述第一軸部的軸心的第二假想線平行地延伸的長圓狀的孔部,所述旋轉構件的旋轉范圍包含所述第二假想線與所述水平面平行的基準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粘接裝置能夠使基準狀態(tài)的旋轉構件分別向一方向和另一方向旋轉相同的量時的下輥座的移動量彼此大致相等。

在技術方案9的粘接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調(diào)節(jié)機構具有固定部,該固定部用于將所述旋轉構件固定于所述下輥座。在該情況下,粘接裝置能夠在利用旋轉構件調(diào)節(jié)好下輥的上下位置之后利用固定部將旋轉構件固定于下輥座。因此,粘接裝置能夠抑制下輥的上下位置在調(diào)節(jié)后發(fā)生位移。

附圖說明

圖1是設置在工作臺200的上表面的粘接裝置1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粘接裝置1的內(nèi)部構造的立體圖。

圖3是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時的粘接裝置1的左視圖。

圖4是噴嘴10移動到退避位置時的粘接裝置1的左視圖。

圖5是圖3所示的W1區(qū)域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下輥座35和調(diào)節(jié)機構700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旋轉構件73的立體圖。

圖8是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時的粘接裝置1的左視圖。

圖9是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繞順時針方向旋轉后的粘接裝置1的左視圖。

圖10是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后的粘接裝置1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下面的說明使用附圖中用箭頭表示的上下、左右、前后。粘接裝置1能夠用粘接劑將兩塊片材粘接起來。如圖3所示,粘接裝置1例如能夠進行這樣的布帶粘接工序:用粘接劑將長條的布帶C2粘接在平面狀的布料C1上。本實施方式對進行布帶粘接工序時的粘接裝置1進行說明。

圖1用虛線表示了被工作臺200擋住了的部分。如圖1、圖2所示,粘接裝置1設置在與水平面大致平行的工作臺200的上表面。粘接裝置1具有機座部2、支柱部3、機臂部4、頭部5、上輸送臂6、下輸送臂7、調(diào)節(jié)機構700、擺桿9、噴嘴10、操作面板300、控制裝置等。

機座部2呈大致長方體狀,被螺釘固定在工作臺200的上表面。機座部2是粘接裝置1的基座。機座部2在左側面具有與鉛垂方向平行的安裝面2A(參照圖6)。安裝面2A在四個角附近各具有一個螺孔部41A(參照圖6)。支柱部3自機座部2的上表面向鉛垂方向上方延伸,呈大致棱柱狀。機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機臂部4在前表面下部具有指示開關11。指示開關11能夠接收例如使擺桿9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或退避位置的指示。頭部5是自機臂部4的左端部進一步向左方延伸的部分。

上輸送臂6自頭部5的下表面后端側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且其頂端側向前下方彎折。上輸送臂6在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部61。上輸送臂6的頂端側能夠在頭部5內(nèi)部的氣缸的驅(qū)動下以軸部61為軸沿上下方向擺動。上輸送臂6的頂端部以上輥12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該上輥12。上輥12能夠在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的驅(qū)動下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參照圖5)旋轉。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設在頭部5的內(nèi)部。上輸送臂6在左側面6A的前端部附近用螺釘154、155(參照圖5)固定有布帶引導部90。布帶引導部90沿著上輥12的外周面引導從粘接裝置1的后方供給來的布帶C2。

下輸送臂7借助下輥座35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安裝于機座部2的安裝面2A,自位于比機座部2低的位置的下部向后上方傾斜地延伸。下輸送臂7的頂端部以下輥18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該下輥18。下輥18與上輥12相對。下輸送臂7的下部和下輥座35的下部以從工作臺200的上表面的開口部201的上方放下來的方式配置在該工作臺200的上表面的開口部201的內(nèi)側,位于機座部2的底部的下方。

下輥座35具有安裝部36和支承部37。安裝部36為呈大致矩形的板狀結構。安裝部36具有向右方凹進去的前凹部361和后凹部362。前凹部361設在安裝部36的前端部附近,后凹部362設在安裝部36的后端部附近,前凹部361和后凹部362自左側面觀察時均呈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長軸的長圓狀。前凹部361具有一對前孔部361A,后凹部362具有一對后孔部362A。一對前孔部361A分別沿左右方向貫穿前凹部361的上部和下部。一對后孔部362A分別沿左右方向貫穿后凹部362的上部和下部。在一對前孔部361A和一對后孔部362A中一共插入有四個螺釘41。四個螺釘41分別從左側插入一對前孔部361A和一對后孔部362A,且分別緊固于四個螺孔部41A(參照圖6),從而將安裝部36固定于安裝面2A。四個螺釘41的桿部的直徑均稍微小于一對前孔部361A的直徑和一對后孔部362A的直徑。因此,在將四個螺釘41擰松之后,安裝部36能夠在螺釘41與一對前孔部361A之間的間隙大小范圍內(nèi)、螺釘41與一對后孔部362A之間的間隙大小范圍內(nèi)進行些許移動。

支承部37與安裝部36的下端部相連結,向左方延伸,且呈上方和左方開放的大致箱狀。支承部37的底面隨著從前端朝向后端去向下方傾斜。支承部37在內(nèi)側固定有托架39。托架39具有自左側面觀察時大致呈矩形的板面。托架39在板面的右側固定有下輸送馬達38。下輸送臂7的下端部固定在托架39的板面的左側。即,支承部37借助托架39支承下輸送臂7。下輸送馬達38的驅(qū)動軸從設于托架39的孔向左方突出,與下輥驅(qū)動機構部相連接。下輥驅(qū)動機構部設在下輸送臂7內(nèi)部。下輥驅(qū)動機構部具有同步帶和多個帶輪等,能夠?qū)⑾螺斔婉R達38的動力傳遞給下輥18。因此,下輥18能夠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參照圖5)旋轉。下輸送馬達38和托架39相對于支承部37在左右方向上的裝配位置是可調(diào)節(jié)的。粘接裝置1能夠與涂布粘接劑的位置等相應地調(diào)節(jié)下輥18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調(diào)節(jié)機構700是用于調(diào)節(jié)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稱作安裝位置)的機構。

擺桿9呈臂狀,自頭部5的下表面前端側向下方延伸。旋轉軸9A(參照圖3)以擺桿9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該擺桿9的上端部。旋轉軸9A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左端部支承擺桿9的上端部,其右端部與齒輪泵13(參照圖2)相連接。擺桿9的下端部能夠以旋轉軸9A為中心沿前后方向擺動。如圖3、圖4所示,擺桿9在背面?zhèn)壬喜烤哂型怀霾?B。突出部9B向擺桿9的后方突出,呈大致棱柱狀。突出部9B在上表面具有半球狀的被抵接部9C。被抵接部9C能夠從下方抵接于凸輪旋轉體31的凸輪面31A。擺桿9在內(nèi)部具有粘接劑的供給路徑。供給路徑的上端部與設于旋轉軸9A內(nèi)部的粘接劑的流路相連接。供給路徑將齒輪泵13(參照圖2)借助流路供給來的粘接劑向噴嘴10供給。擺桿9在供給路徑附近具有棒狀的加熱器。加熱器能夠?qū)υ跀[桿9的供給路徑中流動的粘接劑進行加熱。

如圖5所示,噴嘴10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裝配在擺桿9的下端部。噴嘴10是金屬制的零件,具有排出部53、支承部52和轉動連結部51。排出部53呈大致棒狀,且沿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具有多個排出口65。多個排出口65與上輥12的外周面相對。排出口65是用于排出粘接劑的開口。支承部52呈大致柱狀,自排出部53的右端部向前上方傾斜地延伸。轉動連結部51自支承部52的上端部向右方彎折并延伸,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擺桿9的下端部相連結。

操作面板300配置在工作臺200的上表面。操作面板300具有顯示畫面301。顯示畫面301能夠顯示各種信息。各種信息例如為排出口65與上輥12的外周面之間的距離(以下稱作噴嘴間隙)。操作面板300具有多個按鍵。操作者能夠通過按下按鍵來輸入各種信息。

控制裝置設置在工作臺200的下表面,用于控制粘接裝置1的動作??刂蒲b置根據(jù)指示開關11(參照圖2)、操作面板300接收到的操作來設定噴嘴間隙等參數(shù),控制粘接裝置1的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粘接裝置1沿著上輥12的上部的外周面引導布帶C2(參照圖3),因此,能夠通過設定噴嘴間隙來設定排出口65與布帶C2之間的距離。

輸送路徑R1是進行布帶粘接工序時的布料C1的輸送路徑,輸送路徑R2是進行布帶粘接工序時的布帶C2的輸送路徑。上輥12和下輥18能夠以輸送路徑R1、R2處在上輥12和下輥18之間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對且能夠相互接觸。上輥12與下輥18相互接觸時的接觸點是上輥12和下輥18將粘接劑夾在布料C1與布帶C2之間并將它們相互壓接起來時的壓接點。在壓接點處,上輥12與布帶C2的上表面相接觸,且下輥18與布料C1的下表面相接觸。輸送路徑R1從粘接裝置1的前方經(jīng)過壓接點朝向后方延伸。輸送路徑R2從布帶供給源經(jīng)由上輥12的上部并沿著上輥12的外周面繞過來,然后經(jīng)過壓接點朝向后方延伸。布帶供給源設置在粘接裝置1的后方。

上輥12和下輥18各自的旋轉軸的軸向與粘接裝置1的左右方向平行。下輥18的外徑大于上輥12的外徑。噴嘴10的排出口65在比壓接點靠輸送路徑R2的上游側的位置以與上輥12的外周面之間空開規(guī)定間隙的方式與該上輥12的外周面相對(參照圖5)。排出口65朝向布帶C2的與上輥12所處那一側相反的一側的粘接面排出粘接劑。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通過驅(qū)動上輥12和下輥18使它們旋轉,將布帶C2的涂布有粘接劑的粘接面貼合在配置在下側的布料C1的上表面,將布料C1和布帶C2在壓接點處壓接起來并向后方輸送布料C1和布帶C2。

如圖2所示,頭部5在罩5A的內(nèi)側具有齒輪泵13、內(nèi)膽裝配部14、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擺桿擺動機構部16、噴嘴間隙調(diào)節(jié)機構部17等。齒輪泵13設在頭部5的右前方,在其內(nèi)部具有粘接劑的供給路徑。泵馬達20設在機臂部4(參照圖1)內(nèi)部。齒輪20A固定于泵馬達20的旋轉軸,與齒輪泵13的齒輪13A相嚙合。當泵馬達20驅(qū)動時,齒輪13A驅(qū)動。當齒輪13A驅(qū)動時,齒輪泵13從裝配在內(nèi)膽裝配部14的內(nèi)膽中吸取適量的粘接劑,并將粘接劑經(jīng)由旋轉軸9A內(nèi)部的流路向擺桿9內(nèi)部的供給路徑供給。內(nèi)膽裝配部14設在齒輪泵13的后方,具有主體部14A和蓋部14B。主體部14A具有罩14C(參照圖1)和收納部14D。罩14C包覆收納部14D周圍。收納部14D沿上下方向豎立設置,且呈上部開口的有底方筒狀。收納部14D在內(nèi)部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裝配有內(nèi)膽。內(nèi)膽用于收納熱熔性的粘接劑。收納部14D能夠在裝配有內(nèi)膽的狀態(tài)下向齒輪泵13供給粘接劑。熱熔性的粘接劑被加熱至規(guī)定溫度成為液體,在低于規(guī)定溫度的溫度下成為固體。收納部14D在內(nèi)膽的兩側具有一對加熱器。一對加熱器能夠?qū)?nèi)膽進行加熱。因此,粘接劑能夠熔化從而成為液體。蓋部14B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設在收納部14D的上部,對收納部14D的上部開口進行開閉。當通過轉動操作將蓋部14B擰緊時,能夠?qū)⑸w部14B固定在收納部14D的上部,當通過轉動操作將蓋部14B擰松時,能夠?qū)⑸w部14B從收納部14D的上部拆下來。

如圖3、圖4所示,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設在頭部5的左端側。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具有上輸送馬達22、驅(qū)動帶輪23、第一從動帶輪、第一同步帶24、第二從動帶輪、第二同步帶等。第一從動帶輪、第二從動帶輪、第二同步帶設在上輸送臂6內(nèi)部。上輸送馬達22固定在頭部5的背面?zhèn)惹沂枪潭ㄔ陬^部5的左端側上部。上輸送馬達22的驅(qū)動軸22A向左方延伸。驅(qū)動帶輪23固定于驅(qū)動軸22A。第一同步帶24張設在驅(qū)動帶輪23與第一從動帶輪之間。第二從動帶輪固定于上輥12的旋轉軸。第二同步帶張設在第一從動帶輪與第二從動帶輪之間。因此,上輸送馬達22的動力經(jīng)驅(qū)動帶輪23、第一從動帶輪、第一同步帶24、第二從動帶輪、第二同步帶傳遞給上輥12,從而使上輥12能夠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

擺桿擺動機構部16設在頭部5的左端側。擺桿擺動機構部16具有氣缸27和連結軸26。氣缸27在內(nèi)膽裝配部14的收納部14D的左側與收納部14D相鄰。氣缸27具有前后兩個空氣注入口27A。吸氣排氣用軟管與兩個空氣注入口27A相連接。粘接裝置1能夠控制從吸氣排氣用軟管向兩個空氣注入口27A注入壓縮空氣的吸氣動作和將壓縮空氣從氣缸27排出的排氣動作。位于氣缸27內(nèi)部的活塞的位置隨著粘接裝置1對吸氣或排氣的控制進行移動。棒狀的可動部27B沿前后方向延伸,與活塞相連接。當活塞移動時,可動部27B沿前后方向移動。連結軸26設于可動部27B的頂端部。連結軸26在向前上方離開擺桿9的旋轉軸9A的位置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擺桿9相連結。

如圖3所示,當氣缸27的可動部27B向前下方移動時,可動部27B使連結軸26向前方移動。因此,擺桿9以旋轉軸9A為中心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如圖4所示,當氣缸27的可動部27B向后上方移動時,可動部27B使連結軸26向后方移動。因此,擺桿9以旋轉軸9A為中心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退避位置。接近位置是噴嘴10的排出口65從前方接近上輥12的外周面時的位置。在進行粘接作業(yè)時,粘接裝置1使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退避位置是排出口65向前方大幅遠離上輥12的外周面時的位置。例如在要沿著上輥12的外周面配置布帶C2時,粘接裝置1使噴嘴10移動到退避位置。

噴嘴間隙調(diào)節(jié)機構部17設在氣缸27的左側。噴嘴間隙調(diào)節(jié)機構部17具有調(diào)節(jié)馬達30、凸輪旋轉體31、原點傳感器33、檢測板32等。調(diào)節(jié)馬達30的驅(qū)動軸30A向下方延伸。凸輪旋轉體31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圓柱體形狀。凸輪旋轉體31的上表面與驅(qū)動軸30A的下端相連結。凸輪旋轉體31在下表面具有凸輪面31A。凸輪面31A為傾斜面。在擺桿9以旋轉軸9A為中心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時,在擺桿9的突出部9B的上表面設置的半球狀的被抵接部9C從下方抵接于凸輪面31A。當調(diào)節(jié)馬達30驅(qū)動時,凸輪旋轉體31與驅(qū)動軸30A一起旋轉。因此,被抵接部9C抵接于凸輪面31A的位置發(fā)生變化。被抵接部9C與其抵接于凸輪面31A的位置的變化相應地沿上下方向移動,從而使擺桿9以旋轉軸9A為中心擺動。粘接裝置1通過在噴嘴10位于接近位置的狀態(tài)下驅(qū)動調(diào)節(jié)馬達30,能夠?qū)娮扉g隙進行微調(diào)。原點傳感器33設在調(diào)節(jié)馬達30的驅(qū)動軸30A附近。檢測板32呈大致圓盤狀,固定在凸輪旋轉體31的上表面。檢測板32在原點傳感器33的下側大致水平地延伸,具有缺口狀的緣部32A(參照圖2)。原點傳感器33通過檢測緣部32A的位置來檢測調(diào)節(jié)馬達30的原點。

圖6中省略了下輸送臂7等的圖示。調(diào)節(jié)機構700具有第一軸部71、第二軸部72、第二孔部75、保持孔部74、旋轉構件73和固定部76。第一軸部71呈圓棒狀,自安裝面2A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且是位于前端部附近的位置向左方突出。第一軸部71沿垂直于安裝面2A的方向延伸。第二軸部72呈圓棒狀,自安裝面2A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且是位于后端部附近的位置向左方突出。第二軸部72沿垂直于安裝面2A的方向延伸。第一軸部71與第二軸部72相互平行,它們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彼此大致相等。第一軸部71的軸心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D1小于第二軸部72的軸心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D2(參照圖8)。在將粘接裝置1設置在工作臺200的上表面時,從工作臺200的上表面至第一軸部71的軸心的距離與從工作臺200的上表面至第二軸部72的軸心的距離彼此相等。通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和第二軸部72的軸心的第一假想線701(參照圖8)與水平面大致平行。

第二孔部75設在一對后孔部362A之間。第二孔部75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從后凹部362的底面沿左右方向貫穿至安裝部36的右表面。第二孔部75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與第二軸部72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第二孔部75的直徑稍微大于第二軸部72的直徑。第二孔部75的中心線沿垂直于安裝面2A的方向延伸,且與第二軸部72的軸心一致。能夠?qū)⒌诙S部72插入第二孔部75。因此,下輥座35能夠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擺動。

保持孔部74以旋轉構件73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該旋轉構件73。保持孔部74具有保持凹部741和保持通孔部742。保持凹部741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從前凹部361的底面向右方凹進去。保持凹部741設在一對前孔部361A之間。保持凹部741在前端部附近具有標志741A(參照圖8)。標志741A是設在保持凹部741的底面的凹部。保持通孔部742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從保持凹部741的底面沿左右方向貫穿至安裝部36的右表面。保持凹部741和保持通孔部742位于彼此同軸的位置。即,保持凹部741和保持通孔部742的中心線為保持孔部74的中心線。保持孔部74的中心線沿垂直于安裝面2A的方向延伸且相對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偏心。

如圖7所示,旋轉構件73具有圓盤部730、突出部735和第一孔部738。圓盤部73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規(guī)定的寬度,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圓盤部730的直徑稍微小于保持凹部741的直徑。圓盤部730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與保持凹部741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圓盤部730具有缺口部733、槽部734和一對孔部731。一對孔部731沿左右方向貫穿圓盤部730的外周緣部的稍偏內(nèi)側的部分,呈圓弧狀。一對孔部731以通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和圓盤部730的中心的第二假想線702(參照圖8)為對稱中心對稱。孔部731相對于圓盤部730的中心從其一側的半圓形的圓心到另一側的半圓形的圓心具有規(guī)定的角度θ。在本實施方式中,孔部731的角度θ約為90°。缺口部733是自圓盤部730的外周緣部中的第二假想線702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心去以大致字母U狀切去從而形成的。槽部734在圓盤部730的左表面沿著第二假想線702形成在缺口部733的中心側端部與第一孔部738之間。

突出部735設在圓盤部730的右表面且設在一對孔部731之間。突出部735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規(guī)定的寬度,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突出部735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大于圓盤部730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突出部735的直徑稍微小于保持通孔部742的直徑。突出部735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與保持通孔部742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突出部735和圓盤部730位于彼此同軸的位置。即,突出部735和圓盤部730的中心線為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沿垂直于安裝面2A的方向延伸。

第一孔部738沿左右方向貫穿圓盤部730和突出部735。第一孔部738呈具有與第二假想線702平行的長軸的大致長圓狀。第一孔部738包含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第一孔部738自側面觀察時以第二假想線702為對稱中心對稱。第一孔部738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與第一軸部71在左右方向上的長度大致相等。第一孔部738在短軸方向上的長度稍微大于第一軸部71的直徑。能夠?qū)⒌谝惠S部71插入第一孔部738。因此,旋轉構件73能夠在將第一軸部71插入第一孔部738的狀態(tài)下旋轉。

圓盤部730能夠插入保持凹部741,突出部735能夠插入保持通孔部742。在該情況下,保持孔部74的中心線與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一致。因此,保持孔部74能夠以旋轉構件73能夠以中心線為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保持該旋轉構件73。保持孔部74的中心與第一軸部71的軸心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錯開。因此,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保持孔部74保持的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相對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偏心。

固定部76用于將旋轉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固定部76具有一對螺孔部763和一對螺釘761。一對螺孔部763分別設在保持凹部741的底面的上部和下部。一對螺釘761從左側插入一對孔部731,并緊固于螺孔部763。因此,固定部76能夠?qū)⑿D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

參照圖8~圖10說明調(diào)節(jié)機構700的工作方式。調(diào)節(jié)機構700能夠調(diào)節(jié)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即,通過使旋轉構件73相對于保持孔部74旋轉,能夠使下輥座35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擺動。旋轉構件73的旋轉范圍包含旋轉構件73的基準狀態(tài)?;鶞薁顟B(tài)是第二假想線702與水平面大致平行時的旋轉構件73的狀態(tài)(參照圖8)。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時,在自左側面觀察時,第二假想線702與第一假想線701(參照圖8)重合。在該情況下,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軸部71的軸心的后方。

如圖9所示,當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相對于保持孔部74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假想線702以第二假想線702的前側位于第一假想線701的下方且第二假想線702的后側位于第一假想線701的上方的方式傾斜。在該情況下,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軸部71的軸心的后上方。因此,下輥座35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擺動。因此,下輥18向上方移動,接近上輥12。旋轉構件73能夠旋轉直到一對螺釘761與一對孔部731的逆時針方向下游側的端部相接觸。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θ約為90°,因此,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相對于保持孔部74繞順時針方向旋轉時能夠旋轉的旋轉角度約為45°。

如圖10所示,當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相對于保持孔部74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假想線702以第二假想線702的前側位于第一假想線701的上方且第二假想線702的后側位于第一假想線701的下方的方式傾斜。在該情況下,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軸部71的軸心的后下方。因此,下輥座35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擺動。因此,下輥18向下方移動,遠離上輥12。旋轉構件73能夠旋轉直到一對螺釘761與一對孔部731的順時針方向下游側的端部相接觸。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θ約為90°,因此,旋轉構件73從基準狀態(tài)相對于保持孔部74繞逆時針方向旋轉時能夠旋轉的旋轉角度為約45°。

如圖8所示,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時,操作者能夠經(jīng)由缺口部733用肉眼確認到標志741A。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時,標志741A位于槽部734所延伸的方向上。因此,當操作者在槽部734所延伸的方向上用肉眼確認到標志741A時,就能夠把握到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粘接裝置1能夠容易地使操作者明確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

參照圖4、圖5說明粘接裝置1進行的布帶粘接工序。布帶粘接工序中使用的布料C1例如是通過熱熔接將兩塊布料的端部彼此接合起來得到的一塊布料。粘接裝置1在布帶粘接工序中用粘接劑將布帶C2貼合在布料C1的接合部分,從而能夠加強布料C1的接合部分。操作者在進行布帶粘接工序之前要進行第一準備工序和第二準備工序。

在第一準備工序中,操作者操作指示開關11使擺桿9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退避位置(參照圖4)。操作者將布料C1的頂端部從粘接裝置1的前側經(jīng)過噴嘴10的下側拉至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壓接點。操作者從設置在粘接裝置1的后方的布帶供給源向前方拉出布帶C2,并將其拉至固定在上輸送臂6的左側面6A的布帶引導部90。操作者使布帶C2通過布帶引導部90,再沿著上輥12的外周面將通過布帶引導部90之后的布帶C2拉至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壓接點。操作者使布帶C2在上輥12的寬度方向上的位置與布料C1的接合部分對準。操作者操作指示開關11使擺桿9擺動,從而使噴嘴10移動到接近位置(參照圖5)。

在第二準備工序中,操作者設定各種參數(shù)。各種參數(shù)例如包括噴嘴間隙。操作者通過操作操作面板300來設定期望的噴嘴間隙。操作者與布料C1和布帶C2的厚度、材質(zhì)、粘接劑的材料的性質(zhì)等相應地來設定噴嘴間隙。粘接裝置1驅(qū)動調(diào)節(jié)馬達30(參照圖3),使噴嘴10移動到滿足所設定的噴嘴間隙的位置。操作面板300在顯示畫面301顯示當前設定的噴嘴間隙。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是排出口65與位于預先定好的基準位置(下面稱作規(guī)定位置)的上輥12的外周面之間的距離。當上輥12的位置偏離規(guī)定位置時,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顯示畫面301中顯示的噴嘴間隙)與實際的噴嘴間隙之間產(chǎn)生偏差。例如本實施方式的規(guī)定位置是旋轉構件73處于基準狀態(tài)時且要利用上輥12與下輥18夾著1mm厚的布料C1和布帶C2時的上輥12的位置。上輥12位于規(guī)定位置時,若通過操作面板300將噴嘴間隙設定為0.5mm時,則實際的噴嘴間隙也為0.5mm。

參照圖3、圖5說明粘接裝置1在進行布帶粘接工序時的動作。在第二準備工序結束的狀態(tài)下,處于在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壓接點處布帶C2重疊在布料C1的接合部分的狀態(tài)。粘接裝置1同步驅(qū)動上輸送馬達22和下輸送馬達38。上輥驅(qū)動機構部15使上輥12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下輥驅(qū)動機構部使下輥18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布料C1沿著輸送路徑R1移動。布帶C2沿著輸送路徑R2移動。粘接裝置1在驅(qū)動上輸送馬達22和下輸送馬達38的同時,驅(qū)動泵馬達20。當泵馬達20驅(qū)動時,齒輪泵13從裝配在內(nèi)膽裝配部14的內(nèi)膽吸取適量的粘接劑,并將粘接劑向擺桿9內(nèi)部的供給路徑供給。粘接劑在供給路徑流動,從排出口65排出。排出口65在比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壓接點靠布帶C2的輸送路徑R2的上游側的位置與上輥12的外周面相對。由此,粘接裝置1能夠?qū)⒄辰觿┩坎荚谘刂陷?2的外周面輸送來的布帶C2的粘接面上,并將該粘接面貼合在布料C1的接合部分且在壓接點處將布帶C2和布料C1壓接起來。即,粘接裝置1并不是將粘接劑涂布在布料C1的接合部分,而是能夠?qū)⒄辰觿┩坎荚诓紟2的粘接面。因此,粘接裝置1在將布帶C2貼合在布料C1上時不會讓粘接劑溢出,能夠抑制布帶C2與布料C1的接合部分之間的粘接不良。粘接裝置1一邊將布帶C2的涂布有粘接劑的粘接面貼合在布料C1的接合部分,一邊將布帶C2和布料C1向后方輸送。

對操作者在更換為不同厚度的布料C1時的操作進行說明。在壓接點處,上輸送臂6以軸部61為軸與布料C1的厚度相應地沿上下方向擺動,由此,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發(fā)生變化。在布料C1的厚度較厚的情況下,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變大,在布料C1的厚度較薄的情況下,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變小。例如將布料C1從1mm厚的布料更換為2mm厚的布料時,由于下輥18借助下輥座35固定于安裝面2A,因此,上輥12會以軸部61為軸向上方擺動。因此,上輥12的位置會向上方位移1mm,從而偏離規(guī)定位置。在該情況下,實際的噴嘴間隙會從0.5mm變化到例如0.8mm,導致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0.5mm)與實際的噴嘴間隙(0.8mm)之間產(chǎn)生偏差。在該情況下,操作面板300在顯示畫面301顯示0.5mm的噴嘴間隙,因此,存在操作者誤以為實際的噴嘴間隙也為0.5mm的可能性。由于實際的噴嘴間隙與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之間產(chǎn)生偏差,因此,粘接裝置1無法穩(wěn)定地將粘接劑涂布于布帶C2,從而有可能導致粘接不良。

能夠通過調(diào)節(jié)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來抑制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與實際的噴嘴間隙之間產(chǎn)生偏差。下輥座35因下輸送臂7、下輸送馬達38等的存在重量較重。但是,操作者只要進行下面說明的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就能夠容易地對下輥座35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進行微調(diào)。

參照圖8、圖10說明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在更換為不同厚度的布料C1的情況等時,操作者在進行第一準備工序之前要進行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在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中,操作者與布料C1的厚度等相應地調(diào)節(jié)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來調(diào)節(jié)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以使上輥12的位置沒有偏離規(guī)定位置。例如在操作者將布料C1從較薄的布料更換為較厚的布料(例如從1mm厚的布料更換為2mm厚的布料)時,操作者利用調(diào)節(jié)機構700使下輥18的位置向下方移動1mm。以下,以該情況為具體例來說明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

操作者將四個螺釘41從四個螺孔部41A擰松,并將一對螺釘761從一對螺孔部763擰松。在該情況下,安裝部36處于能夠相對于安裝面2A進行些許移動的狀態(tài),旋轉構件73處于能夠相對于保持孔部74旋轉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操作者將一字槽螺絲刀等工具插入槽部734,使旋轉構件73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操作者能夠通過一邊用肉眼確認槽部734的位置一邊使旋轉構件73旋轉,來一邊把握旋轉構件73相對于基準狀態(tài)時的槽部734的位置的旋轉量一邊使旋轉構件73旋轉。因此,操作者能夠通過把握旋轉構件73的旋轉量來把握下輥18的上下位置的位移量。操作者在使旋轉構件73旋轉了期望的旋轉量時(即,下輥18的上下位置向下方位移1mm時),將一對螺釘761緊固于螺孔部763從而將旋轉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操作者將四個螺釘41緊固于螺孔部41A從而將下輥座35固定于安裝面2A。

如上所述,粘接裝置1能夠在將布料C1從較薄的布料更換為較厚的布料(從1mm厚的布料更換為2mm厚的布料)時使下輥18的位置向下方移動1mm,因此,能夠抑制上輥12的位置偏離規(guī)定位置。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抑制通過操作面板300所設定的噴嘴間隙與實際的噴嘴間隙之間的偏差。操作者僅通過使旋轉構件73旋轉就能夠?qū)χ亓枯^重的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進行微調(diào)。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容易地調(diào)節(jié)下輥18相對于上輥12的上下位置。

在將布料C1從較厚的布料更換為較薄的布料(例如從2mm厚的布料更換為1mm厚的布料)時,操作者將四個螺釘41和一對螺釘761擰松,使旋轉構件73繞自左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使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縮小。該情況下的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的步驟中除了旋轉構件73的旋轉方向不同以外,其他步驟與上述內(nèi)容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上面說明的那樣,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相對于第一軸部71偏心,因此,能夠通過使旋轉構件73旋轉來使旋轉構件73相對于位于第一孔部738內(nèi)側的第一軸部71上下運動。因此,調(diào)節(jié)機構700能夠?qū)⑿D構件73旋轉所產(chǎn)生的力轉換為使下輥座35相對于第一軸部71上下運動的力。當旋轉構件73相對于第一軸部71上下運動時,下輥座35相對于安裝面2A在上下方向上的安裝位置發(fā)生位移。在該情況下,下輥18相對于上輥12的上下位置也發(fā)生位移。因此,操作者能夠通過使旋轉構件73旋轉,來在不改變上輥12的位置的情況下調(diào)節(jié)上輥1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粘接裝置1能夠抑制在將粘接劑涂布于布帶C2時布帶C2與排出口65之間的距離的變化。

沿左右方向貫穿安裝部36的保持孔部74以旋轉構件73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該旋轉構件73。因此,粘接裝置1無需另外設置用于保持旋轉構件73的構件。粘接裝置1能夠削減零件數(shù)量,實現(xiàn)小型化。

當旋轉構件73旋轉時,下輥座35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擺動。因此,操作者僅通過使旋轉構件73旋轉就能夠調(diào)節(jié)下輥18的上下位置。粘接裝置1能夠容易地調(diào)節(jié)下輥18的上下位置。

插入第一孔部738的第一軸部71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D1小于下輥座35的擺動中心即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D2。下輥座35以第二軸部72為中心擺動時的下輥18的上下方向的移動量同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成比例。因此,同第一軸部71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之間的距離的情況相比,粘接裝置1在旋轉構件73的旋轉量較小的情況下也能夠使下輥18較大程度地上下運動。粘接裝置1能夠擴大下輥18的上下位置的調(diào)節(jié)范圍。

通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和第二軸部72的軸心的第一假想線701與水平面大致平行。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使旋轉構件73分別繞順時針方向和繞逆時針方向旋轉相同的量時的下輥18的移動量彼此大致相等。

第一孔部738為與通過旋轉構件73的旋轉軸線和第一軸部71的軸心的第二假想線702平行地延伸的長圓狀的孔部。旋轉構件73的旋轉范圍包含第二假想線702與水平面大致平行時的狀態(tài)即基準狀態(tài)。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使基準狀態(tài)的旋轉構件73分別繞順時針方向和繞逆時針方向旋轉相同的量時的下輥座35的移動量彼此大致相等。

調(diào)節(jié)機構700具有用于將旋轉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的固定部76。因此,粘接裝置1能夠在利用旋轉構件73調(diào)節(jié)好下輥18的上下位置之后利用固定部76將旋轉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粘接裝置1能夠抑制下輥18的上下位置在調(diào)節(jié)后發(fā)生位移。

在上面的說明中,布帶C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片材的一例。布料C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片材的一例。安裝面2A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面的一例。下輸送臂7為本實用新型的下輥支承部的一例。

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形式的變更。上述實施方式的粘接裝置1不限于粘接布料,還能夠粘接具有撓性的片狀材料。

操作者在進行第一準備工序之前進行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但既可以是,在第一準備工序之后進行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也可以是,在第二準備工序之后進行下輥座調(diào)節(jié)工序。各工序的步驟在上述內(nèi)容中僅為一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

第一軸部71自安裝面2A向左方突出,但也可以是,第一軸部71自安裝部36向右方突出。在該情況下,只要將旋轉構件73和保持孔部74設于安裝面2A即可。

第二軸部72自安裝面2A向左方突出,但也可以是,第二軸部72自安裝部36向右方突出。在該情況下,只要將第二孔部75設于安裝面2A即可。

標志741A僅設在保持凹部741的左端部附近,但也可以是,按規(guī)定間隔設置多個標志741A。在該情況下,操作者能夠通過經(jīng)由缺口部733用肉眼確認多個標志741A中的某個標志741A來容易地把握旋轉構件73的旋轉量。也可以是,不設標志741A。在該情況下,也可以是,不在旋轉構件73設置缺口部733。

調(diào)節(jié)機構700具有第二軸部72和第二孔部75,但也可以是,具有第一軸部71、旋轉構件73和保持孔部74來代替第二軸部72和第二孔部75。即,也可以是,調(diào)節(jié)機構700具有一對第一軸部71、一對旋轉構件73和一對保持孔部74。在該情況下,只要使一對旋轉構件73中的一個旋轉構件73繞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旋轉并且使另一個旋轉構件73繞與上述一個旋轉構件73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就能夠使下輥座35上下運動。在該情況下,調(diào)節(jié)機構700能夠在不改變下輥18相對于上輥12的前后位置的情況下調(diào)節(jié)下輥18相對于上輥12的上下位置。

第一孔部738以包含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的方式沿左右方向貫穿旋轉構件73,但也可以是,第一孔部738不包含旋轉構件73的中心線。第一孔部738呈與第二假想線702平行地延伸的長圓狀,但既可以是,第一孔部738自側面觀察時呈圓形形狀,也可以是,第一孔部738自側面觀察時呈彎曲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軸部71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但既可以是,第一軸部71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是,第一軸部71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同第二軸部72與下輥18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相等。

也可以是,通過第一軸部71的軸心和第二軸部72的軸心的第一假想線701相對于水平面傾斜。

也可以是,固定部76具有例如一對銷和一對能夠供該銷插入的孔部,在將一對銷插入一對孔部的狀態(tài)下將鎖緊螺釘擰緊,從而將旋轉構件73固定于下輥座35。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