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一體化成型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成型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一體化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目前單工程模具普遍用于冷沖模加工行業(yè),雖然可以滿足加工,但是耗費人力、物力、各種輔助人員、輔助設(shè)備等,增加了成本,造成工件成本很高,浪費了財力和人力等。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一體化成型裝置。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0006]一種一體化成型裝置,所述一體化成型裝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滾輪、位于所述滾輪上方的模具裝置、位于所述模具裝置上方的頂板、位于所述頂板左側(cè)的進料裝置、位于所述進料裝置右側(cè)的沖孔裝置、位于所述沖孔裝置右側(cè)的切邊裝置、位于所述切邊裝置右側(cè)的整型裝置及位于所述整型裝置右側(cè)的分離裝置,模具裝置包括上模具、位于所述上模具下方的下模具、位于所述上下模具兩側(cè)的連接件、設(shè)置于所述上模具上的第一通孔及上下模具之間的成型區(qū)域,所述進料裝置包括漏斗、位于所述漏斗下方的第一管道及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兩側(cè)的第一支架,所述沖孔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下方的第一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下方的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下方的若干沖孔柱及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兩側(cè)的第二支架,所述切邊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下方的第一電機、位于所述第一電機下方的第三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下方的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下方的切邊柱及位于所述第一電機下方的彈性元件,所述整型裝置包括第二電機、位于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轉(zhuǎn)軸、位于所述轉(zhuǎn)軸下方的轉(zhuǎn)盤、位于所述轉(zhuǎn)盤下方的整形柱及位于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支撐柱,所述分離裝置包括第一夾柱、位于所述第一夾柱右側(cè)的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三氣缸下方的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三氣缸右側(cè)的推拉桿、位于所述推拉桿右側(cè)的第二夾柱、位于所述第一夾柱下方的第四氣缸及位于所述第四氣缸前方的推料桿。
[0007]所述第一通孔貫穿所述上模具的上下表面。
[0008]所述連接件呈凹字型,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上模具的一側(cè)面卡扣連接,所述連接件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模具的一側(cè)面卡扣連接。
[0009]所述沖孔柱呈圓柱體,所述沖孔柱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沖孔柱的下端穿過所述頂板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頂板的下方。
[0010]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頂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切邊柱呈圓柱體,所述切邊柱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彈性元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元件的下端與所述頂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3]所述整形柱呈圓柱體,所述整形柱的上表面與所述轉(zhuǎn)盤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4]所述第一夾柱呈Z字型。
[0015]所述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三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下表面與所述頂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6]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一體化成型裝置結(jié)構(gòu)簡單,能夠?qū)⑶羞叀⒊尚汀⒄?、沖孔和分離等流程工序結(jié)合在一起,能夠準(zhǔn)確、高精度的完成各種工序要求,節(jié)約了人力成本,同時防止工序的缺漏,效率高。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體化成型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體化成型裝置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滾輪2、位于所述滾輪2上方的模具裝置4、位于所述模具裝置4上方的頂板3、位于所述頂板3左側(cè)的進料裝置5、位于所述進料裝置5右側(cè)的沖孔裝置6、位于所述沖孔裝置6右側(cè)的切邊裝置7、位于所述切邊裝置7右側(cè)的整型裝置8及位于所述整型裝置8右側(cè)的分離裝置9。
[0019]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長方體。所述滾輪2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滾輪2均勻分布在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上。所述滾輪2可以轉(zhuǎn)動,從而帶動所述模具裝置4向右移動。所述頂板3呈長方體,所述頂板3位于所述底座I的上方。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模具裝置4包括上模具42、位于所述上模具42下方的下模具41、位于所述上下模具兩側(cè)的連接件43、設(shè)置于所述上模具42上的第一通孔44及上下模具之間的成型區(qū)域45。所述上模具42呈長方體,所述下模具41呈長方體,所述下模具41的上表面的大小與所述上模具42下表面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一通孔44貫穿所述上模具42的上下表面。所述連接件43呈凹字型,所述連接件43的一端與所述上模具42的一側(cè)面卡扣連接,所述連接件43的另一端與所述下模具41的一側(cè)面卡扣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進料裝置5包括漏斗51、位于所述漏斗51下方的第一管道52及位于所述第一管道52兩側(cè)的第一支架53。所述漏斗51位于所述頂板3的上方。所述第一管道52的上端與所述漏斗51的下方連接,所述第一管道52與所述漏斗51連通,所述第一管道52穿過所述頂板3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上模42的上方,所述第一管道52的下方與所述第一通孔44連通,從而使得漏斗51中的原料通過所述第一通孔52進入到所述模具中。所述第一支架53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5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53的一端與所述頂板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5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管道5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沖孔裝置6包括第一氣缸6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61下方的第一連接桿62、位于所述第一連接桿62下方的第一支撐板6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63下方的若干沖孔柱64及位于所述第一氣缸61兩側(cè)的第二支架65。所述第一連接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61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6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連接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6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6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板6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65之間。所述沖孔柱64呈圓柱體,所述沖孔柱64根據(jù)需要設(shè)置數(shù)量及布局,所述沖孔柱6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6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沖孔柱64的下端穿過所述頂板3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頂板3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架65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63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支架65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6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65的另一端與所述頂板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63沿著所述第二支架65上下滑動。
[0023]如圖1所示,所述切邊裝置7包括第二氣缸71、位于所述第二氣缸71下方的第二連接桿72、位于所述第二連接桿72下方的第一電機73、位于所述第一電機73下方的第三連接桿75、位于所述第三連接桿75下方的第二支撐板76、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76下方的切邊柱77及位于所述第一電機73下方的彈性元件78。所述第二連接桿7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71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7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連接桿7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機7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75呈圓柱體,所述第三連接桿7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73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7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7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桿75穿過所述頂板3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頂板3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76及切邊柱77位于所述頂板3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76呈長方體,所述切邊柱77呈圓柱體,所述切邊柱7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7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切邊柱77根據(jù)需要布置成產(chǎn)品的形狀,從而所述第二支撐板76向下移動帶動所述切邊柱77向下移動時,對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76下方的已經(jīng)成型的產(chǎn)品進行切邊。所述彈性元件78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7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元件78的下端與所述頂板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24]如圖1所示,所述整型裝置8包括第二電機81、位于所述第二電機81下方的轉(zhuǎn)軸83、位于所述轉(zhuǎn)軸83下方的轉(zhuǎn)盤84、位于所述轉(zhuǎn)盤84下方的整形柱85及位于所述第二電機81下方的支撐柱82。所述轉(zhuǎn)軸83呈圓柱體,所述轉(zhuǎn)軸8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81連接,從而在所述第二電機81的作用下轉(zhuǎn)動。所述第二電機81的下端穿過所述頂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