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余熱發(fā)電設備。
背景技術:
余熱發(fā)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目前的余熱發(fā)電設備一般包括余熱鍋爐、汽輪機、發(fā)電機和凝汽器,余熱鍋爐通過余熱回收產生蒸汽,汽輪機用于將蒸汽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發(fā)電機用于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凝汽器用于將汽輪機的排氣冷凝成水,然后冷凝水輸送至余熱鍋爐進行加熱以產生蒸汽。目前的余熱發(fā)電設備中,一般只設置有一臺汽輪機,無法將蒸汽的能量充分轉化為機械能,從而造成蒸汽的能量的浪費,使得該余熱發(fā)電設備的發(fā)電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余熱發(fā)電設備,其可以將蒸汽能量進行充分的轉化和利用,以避免蒸汽能量的浪費。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余熱發(fā)電設備,它包括:
一余熱鍋爐,該余熱鍋爐用于通過余熱回收產生蒸汽;
一抽背式汽輪機,該抽背式汽輪機的蒸汽進口與余熱鍋爐相連接,該抽背式汽輪機設置有第一蒸汽出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第一蒸汽出口的蒸汽壓力為2.4-2.7mpa,第二蒸汽出口的蒸汽壓力為1.2-1.4mpa,第一蒸汽出口連接有第一供氣管;
一三通閥,該三通閥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該三通閥的第一接口與抽背式汽輪機的第二蒸汽出口相連接,該三通閥的第二接口連接有第二供氣管;
一凝汽式汽輪機,該凝汽式汽輪機的蒸汽進口與三通閥的第三接口相連接,該凝汽式汽輪機的蒸汽出口與凝汽器相連接;
一潤滑油油箱,該潤滑油油箱的出油口分別與抽背式汽輪機和凝汽式汽輪機上的潤滑油進口相連接,抽背式汽輪機和凝汽式汽輪機上的潤滑油回油口均與該潤滑油油箱的回油口相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余熱發(fā)電設備還包括一備用油箱,潤滑油油箱包括一外殼體和一內殼體,內殼體內為儲油腔室,內殼體和外殼體之間為真空腔室,外殼體的內底面為斜面,外殼體的內底面的最低處設置有一排油口,備用油箱位于潤滑油油箱的下方,備用油箱內部設置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為空腔,外殼體上的排油口通過管路與第一腔室相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備用油箱內部還設置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為儲油腔,第二腔室通過輸油管路與潤滑油油箱內的儲油腔室相連接,備用油箱上設置有用于向第二腔室內注入潤滑油的加油口,備用油箱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過抽油管路相連接,抽油管路上設置有過濾器和油泵,第一腔室的底部設置有一油溫傳感器,油溫傳感器與一控制器的輸入端電連接,控制器的輸出端與油泵上的控制部件相連接。
采用以上結構后,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余熱發(fā)電設備中,設置有兩個汽輪機,即抽背式汽輪機和凝汽式汽輪機,當將抽背式汽輪機的第一蒸汽出口關閉、第二蒸汽出口打開,且將三通閥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導通時,蒸汽可以先后對兩個汽輪機做功,這樣,對蒸汽能量的利用率較高,可以將蒸汽能量充分轉化為機械能,而且抽背式汽輪機的第一蒸汽出口的蒸汽壓力較高,第二蒸汽出口的蒸汽壓力較低,這樣,工廠的其他生產設備需要使用高壓蒸汽時,可以將抽背式汽輪機的第一蒸汽出口打開,這樣生產設備就可以通過第一供氣管來引入第一蒸汽出口上的蒸汽,而當工廠的其他生產設備需要使用低壓蒸汽時,可以將抽背式汽輪機的第二蒸汽出口打開,并將三通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導通,這樣可以通過第二供氣管來引入第二蒸汽出口上的蒸汽,這樣,本發(fā)明的余熱發(fā)電設備不僅可以通過兩個汽輪機來將蒸汽的能量有效轉化為機械能,而且本發(fā)明還可以在需要時將高壓蒸汽和低壓蒸汽直接引出利用,這樣,對于工廠中需要使用蒸汽的一些生產設備就不需要另外配置蒸汽發(fā)生器,節(jié)省了成本,也使得本發(fā)明對蒸汽的利用方式更加靈活和多樣化。
而且本發(fā)明中的一個潤滑油油箱即可同時為兩個汽輪機提供潤滑油,簡化了設備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余熱發(fā)電設備的系統(tǒng)圖;
圖2是潤滑油油路結構示意圖;
圖3是潤滑油油箱和備用油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由圖1~圖3所示,本發(fā)明余熱發(fā)電設備包括一余熱鍋爐1、一抽背式汽輪機2、一三通閥3、一凝汽式汽輪機4、一凝汽器5、一凝結水泵6和一潤滑油油箱7。
該余熱鍋爐用于通過余熱回收產生蒸汽。
該抽背式汽輪機的蒸汽進口與余熱鍋爐相連接,該抽背式汽輪機設置有第一蒸汽出口201和第二蒸汽出口202,第一蒸汽出口201的蒸汽壓力為2.7mpa,第二蒸汽出口202的蒸汽壓力為1.4mpa,第一蒸汽出口201連接有第一供氣管203,這樣,當生產設備需要使用蒸汽壓力為2.7mpa的蒸汽時,可以通過第一供氣管203來引入第一蒸汽出口201上的蒸汽,這樣就不需要為生產設備另外配置蒸汽發(fā)生器,節(jié)省了成本。
該三通閥3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該三通閥3的第一接口與抽背式汽輪機2的第二蒸汽出口202相連接,該三通閥3的第二接口連接有第二供氣管204,該凝汽式汽輪機4的蒸汽進口與三通閥3的第三接口相連接,該凝汽式汽輪機4的蒸汽出口與凝汽器5,凝汽器5的出水口通過凝結水泵6與余熱鍋爐1相連接,這樣,當將三通閥3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導通時,生產設備可以通過第二供氣管204引入第二蒸汽出口202上的低壓蒸汽,當將三通閥3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導通時,抽背式汽輪機2的第二蒸汽出口202上的低壓蒸汽進入到凝汽式汽輪機4內,繼續(xù)對凝汽式汽輪機做功,使得蒸汽能量的轉化效率較高。
該潤滑油油箱7的出油口分別與抽背式汽輪機2和凝汽式汽輪機4上的潤滑油進口相連接,抽背式汽輪機2和凝汽式汽輪機4上的潤滑油回油口均與該潤滑油油箱7的回油口相連接,這樣,本發(fā)明中,一個潤滑油油箱7即可為抽背式汽輪機2和凝汽式汽輪機4提供潤滑油,不需要為每個汽輪機單獨配置油箱,節(jié)省了設備成本。
所述的余熱發(fā)電設備還包括一備用油箱8,潤滑油油箱7包括一外殼體701和一內殼體702,外殼體701和內殼體702通過連接件相連接,內殼體702內為儲油腔室704,儲油腔室704內儲存有潤滑油,儲油腔室704內的潤滑油用于供給抽背式汽輪機2和凝汽式汽輪機4使用,內殼體702和外殼體701之間為真空腔室703,潤滑油油箱7上設置有一抽真空泵705,抽真空泵705用于將真空腔室703內的空氣抽出,外殼體701的內底面為斜面,外殼體701的內底面的最低處設置有一排油口706,備用油箱8位于潤滑油油箱7的下方,備用油箱8內部設置有第一腔室801,第一腔室801為空腔,外殼體701上的排油口706通過管路與第一腔室801相連接,這樣,在潤滑油油箱7的儲油腔室704內的潤滑油由于溫度過高而膨脹而從內殼體702上泄露時,由于設置有外殼體701,且外殼體701和內殼體702之間為真空腔室703,真空腔室703內沒有空氣,這樣,可以避免高溫潤滑油從內殼體702上泄露后與空氣接觸而發(fā)生爆炸,而且由于外殼體701的內底面為斜面,這樣,從內殼體702上泄露的潤滑油會沿著外殼體701的內底面而流道排油口706,然后通過排油口706流入到備用油箱8的第一腔室801內儲存,以將從內殼體702上泄露的潤滑油進行收集。
所述的備用油箱8內部還設置有第二腔室802,第二腔室802為儲油腔,第二腔室802通過輸油管路與潤滑油油箱7內的儲油腔室704相連接,輸油管路上設置有輸油泵9,備用油箱8上設置有用于向第二腔室802內注入潤滑油的加油口8021,第二腔室802內用于存儲潤滑油,當潤滑油油箱7的儲油腔室704內的潤滑油油量不足時,可以將第二腔室802內的潤滑油補入到潤滑油油箱7的儲油腔室704內,備用油箱8的第一腔室801和第二腔室802通過抽油管路相連接,抽油管路上設置有過濾器803和油泵804,第一腔室801的底部設置有一油溫傳感器805,油溫傳感器805與一控制器的輸入端電連接,控制器的輸出端與油泵804上的控制部件相連接,這樣,當潤滑油油箱7的儲油腔室704內泄露的高溫潤滑油流入到第一腔室801內后,油溫傳感器805可以檢測潤滑油油溫,當潤滑油油溫降低到設定值后,控制器控制油泵804工作,油泵804可以將第一腔室801內的潤滑油抽取到過濾器803中過濾然后將潤滑油輸送到第二腔室802內儲存,這樣,過濾器803可以將從儲油腔室704內泄露的潤滑油中的雜質去除,然后潤滑油進入到第二腔室802內儲存,以便在需要時向儲油腔室704內補充潤滑油,這樣就可以避免從儲油腔室704內泄露的潤滑油的浪費,節(jié)省了潤滑油。
以上僅就本發(fā)明應用較佳的實例做出了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權利要求的限制,本發(fā)明的結構可以有其他變化,不局限于上述結構??傊苍诒景l(fā)明的獨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