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導熱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彈性導熱片,尤其是指一種用于芯片散熱的彈性導熱片。
【背景技術】
[0002] 電腦主機芯片(CPU)的散熱裝置通常是由一散熱風扇、一散熱件組成,所述散熱風 扇設于所述散熱件上方一側,所述散熱件的另一側連接所述芯片。所述芯片與所述散熱件 之間的連接散熱一般是通過在所述芯片與所述散熱件之間涂布一層薄薄的散熱膏;所述芯 片在運作時產生的熱量經由散熱膏傳導至所述散熱件,再經由所述散熱件將熱量傳至所述 散熱風扇,最后由所述散熱風扇將熱量傳導至外界環(huán)境,從而使所述芯片降溫。但是,傳統(tǒng) 的CPU散熱裝置,由于采用散熱膏將所述芯片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所述散熱板,而散熱膏在 經過了長時間的使用后會硬化甚至龜裂;在散熱膏龜裂后,空氣就會進入散熱膏的內部填 充在散熱膏內部的縫隙中,使得散熱膏的導熱、散熱性能下降,最終導致CPU散熱裝置失去 了散熱功能。
[0003] 故,業(yè)界的改進是將上述的散熱膏替換成一種具有彈性的金屬薄片,以將芯片產 生的熱量經由所述金屬薄片傳遞至所述散熱件,再經由所述散熱件傳至所述散熱風扇,最 后由所述散熱風扇傳導至外界環(huán)境,從而使所述芯片達到降溫的效果。
[0004] 然而,一般的彈性金屬薄片為朝同一方向彎折延伸的薄片,當散熱件下壓彈性金 屬片時,由于彈性金屬片的受力方向為同一個方向,使得彈性金屬薄片的受力不均勻而容 易疲乏,變形嚴重。
[0005]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彈性導熱片,以克服上述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6] 本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彈性導熱片,其包括傾斜方向相反的兩種彈 性傾折段,以解決彈性導熱片受力不均勻,容易疲乏的問題。
[0007]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彈性導熱片,用以連接一 第一模塊至一第二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導熱片為一體成型,所述彈性導熱片上自起 始端至末端具有交替設置的至少一第一彈性傾折段和至少一第二彈性傾折段,且所述至少 一第一彈性傾折段與所述至少一第二彈性傾折段均分別導接所述第一模塊與所述第二模 塊,其中,相鄰的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其傾斜方向相反。
[0008] 進一步,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包括依次一體連續(xù)彎折形成的一第一接觸部、一第 一連接部和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分別彈性接觸所述第一模塊 和所述第二模塊;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包括依次一體連續(xù)彎折形成的一第三接觸部、一第 二連接部和一第四接觸部,所述第三接觸部和所述第四接觸部分別彈性接觸所述第一模塊 和所述第二模塊。
[0009] 進一步,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包括兩個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所述第一模塊和兩個 所述第二接觸部接觸所述第二模塊;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包括兩個所述第三接觸部接觸所 述第一模塊和兩個所述第四接觸部接觸所述第二模塊。
[0010] 進一步,進一步包括一彈性彎折段一體連接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和所述第二彈性 傾折段,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分別朝所述彈性彎折段傾斜設置。
[0011] 進一步,所述彈性彎折段包括一中間接觸部接觸所述第一模塊或所述第二模塊, 以及連接所述中間接觸部兩端的一第三連接部和一第四連接部,所述第三連接部連接所述 第一彈性傾折段,所述第四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
[0012] 進一步,所述第三連接部和所述第四連接部之間的夾角大于0°小于45°
[0013] 進一步,所述第三連接部與所述第一連接部同向傾斜,所述第四連接部與所述第 二連接部同向傾斜。
[0014] 進一步,所述中間接觸部、所述第三連接部和所述第四連接部三者呈正"V"或倒 "V ',型。
[0015] 進一步,位于所述中間接觸部兩側的所述第一接觸部數量等于所述第三接觸部數 量,所述第二接觸部數量等于所述第四接觸部數量。
[0016] 進一步,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為鏡像對稱結構。
[0017]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彈性導熱片的相鄰的所述第一傾折段與所述第二 傾折段朝相反的方向傾斜設置,即:相鄰的所述第一傾折段與所述第二傾折段的一端相互 靠近而另一端相互遠離。當所述第一模塊下壓所述彈性導熱片時,所述彈性導熱片的受力 通過所述第一傾折段和所述第二傾折段而朝不同的方向得以分散,避免所述彈性導熱片的 受力方向為同一方向,使得所述彈性導熱片的受力均勻分布。此外,由于所述第一傾折段和 所述第二傾折段為相向傾斜設置,從而改善所述彈性導熱片的彈性恢復力,因此,當所述第 一模塊從所述彈性導熱片上移除后,所述彈性導熱片可恢復到原來的形狀,不會產生彈性 疲乏的問題。
[0018]【【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彈性導熱片安裝前的立體分解圖;
[0020] 圖2為本實用新型彈性導熱片安裝后的立體組合圖;
[0021]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模塊安裝于彈性導熱片上的側視圖;
[0022]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模塊從彈性導熱片上移除的側視圖;
[0023] 圖5為本實用新型彈性導熱片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的附圖標號說明:
[0025?
[0026」【具體買施萬式】
[0027] 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合附圖和具體 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8]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彈性導熱片2是用于CUP散熱裝置(未標號),所述 彈性導熱片2連接一第一模塊1至一第二模塊3,所述第一模塊1為一散熱板,設置于所述 第二模塊3的上方;所述第二模塊3為一芯片,安裝于一電路板4,所述彈性導熱片2連接 于所述第一模塊1與所述第二模塊3之間。
[0029] 如圖5所示,所述彈性導熱片2為一體彎折延伸的金屬薄片,并包括多個第一彈性 傾折段20,以及與多個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體連接的多個第二彈性傾折段21。多個所 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與多個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交替成型于所述彈性導熱片2上;此 外,相鄰的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朝相反的方向傾斜設置,BP: 相鄰的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的一端相互靠近而另一端相互遠 離。
[0030] 如圖3和圖4所示,當所述第一模塊1安裝于所述彈性導熱片2時,第一模塊1下 壓所述彈性導熱片2,位于所述彈性導熱片2最末端處的第二彈性傾折段21朝中間位置位 移,使得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處于最外邊的第四接觸部213向上離開所述第二模塊3,所 述彈性導熱片2的兩端往中部縮。當將所述第一模塊1從所述彈性導熱片2上移除后,所 述彈性導熱片2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每一個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和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 21上的每一個所述第二接觸部203、第四接觸部213均與所述第二模塊3保持接觸。即是: 當所述第一模塊1下壓所述彈性導熱片2時,所述彈性導熱片2的受力通過所述第一彈性 傾折段20和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而朝不同的方向得以分散,避免所述彈性導熱片2的 受力方向為同一方向,使得所述彈性導熱片2的受力均勻分布。另,由于所述第一彈性傾折 段20和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的傾斜方向相反,從而改善所述彈性導熱片2的彈性恢復 力;因此,當所述第一模塊1從所述彈性導熱片2上移除后,所述彈性導熱片2可恢復到原 來的形狀,不會產生彈性疲乏的問題。
[0031] 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包括多個第一接觸部201彈性接觸所述第一模塊1,多個 第二接觸部203彈性接觸所述第二模塊3 ;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包括多個第三接觸部 211彈性接觸所述第一模塊1,多個第四接觸部213彈性接觸所述第二模塊3,從而將所述第 二模塊3運作時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所述第一模塊1,幫助所述第二模塊3進行散熱。多個所 述第一接觸部201和多個所述第二接觸部203之間一體連接有多個第一連接部202 ;每一 個所述第一接觸部201、所述第一連接部202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03三者一體連接且呈向左 傾斜的"S"型。
[0032] 同理,多個所述第三接觸部211和多個所述第四接觸部213之間一體連接有多個 第二連接部212,每一個所述第三接觸部211、所述第二連接部212與所述第四接觸部213 三者一體連接,呈反向且向右傾斜的"S"型,與所述第一接觸部201、所述第一連接部202與 所述第二接觸部203三者形成向左傾的"S"型的一端朝彼此傾斜靠近。即是:所述第一彈 性傾折段20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為鏡像對稱結構,在所述第一模塊1下壓所述彈性 導熱片2時,使所述第一彈性傾折段20與所述第二彈性傾折段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