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纜附件安裝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及電纜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方法。
背景技術:
配網(wǎng)環(huán)網(wǎng)柜內(nèi)電纜進出線需要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安裝工藝包括剝切電纜、安裝應力體及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等步驟,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時需要確保各零件的相對位置,以保證安裝后電場分布均勻。
傳統(tǒng)的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安裝過程中,會導致零件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使應力體與半導電層不能有效的搭接,從而影響其電場分布,造成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運行隱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本發(fā)明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防止應力體移動,同時使電場分布均勻的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及電纜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方法。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包括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另一端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之間設有用于夾持電纜的夾持空間,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用于設置在應力體遠離接線端子的一側。
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之間設有用于夾持電纜的加持空間,可固定于電纜上,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用于設置在應力體遠離接線端子的一側,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時,應力體會抵在第一夾持件和/或第二夾持件上,可阻止應力體發(fā)生位移,保證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安裝后電場分布均勻,安裝效果好。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的一端鉸接,另一端可拆卸連接,可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之前對應力體進行輔助固定,保證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時應力體不發(fā)生位移,而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安裝完成后可拆除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使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可重復使用,同時不占據(jù)空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均為圓弧狀結構,所述第一夾持件的中部向遠離所述第二夾持件的方向彎曲,所述第二夾持件的中部向遠離所述第一夾持件的方向彎曲。
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的上述結構可保證第一夾持件、第二夾持件與電纜外表面的配合更好,在保證固定效果的前提減少對電纜的擠壓,防止對電纜造成損傷。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均為半月形結構。
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為上述結構時,固定上述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時的操作位置離電纜的距離較遠,操作更方便,且可防止觸電。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還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二夾持件的一端上設有裝配槽,所述裝配槽沿所述第二夾持件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夾持件的一端設有第一配合孔,所述裝配槽相對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二配合孔與第三配合孔,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設所述第二配合孔、所述第一配合孔及所述第三配合孔,所述固定件與所述第一夾持件可轉動連接。
此時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之間的夾角可調(diào)整,可固定于不同直徑的電纜上,適用范圍廣,此外,可在使用時通過手感來握緊夾緊的力度,再固定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的相對位置,對電纜的保護效果較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件遠離所述第一配合孔的一端設有第四配合孔,所述第二夾持件遠離所述裝配槽的一端設有第五配合孔,所述第四配合孔與所述第五配合孔用于通過螺栓,所述第一夾持件與所述第二夾持件通過螺栓配合可拆卸連接。
螺栓連接可通過旋轉螺母來調(diào)整螺母在螺栓上的位置,當通過手感掌握了夾緊的力度后,再旋轉螺母,使第一夾持件與第二夾持件的相對位置固定,并能根據(jù)不同的電纜進行調(diào)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夾持件靠近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側壁上設有第一緩沖件,所述第一緩沖件上設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夾持件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凸起部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夾持件靠近所述第一夾持件的側壁上設有第二緩沖件,所述第二緩沖件上設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夾持件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凸起部匹配的第二凹槽。
第一緩沖件與第二緩沖件可進一步保護電纜的主絕緣不受損傷,同時使第一夾持件、第二夾持件與電纜更好的貼合,增加第一夾持件、第二夾持件與電纜之間的摩擦力,可更好的防止應力體發(fā)生位移,同時第一夾持件與第一緩沖件、第二夾持件與第二緩沖件的連接均可拆卸,可根據(jù)不同的使用要求更換緩沖件,適用性更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緩沖件與所述第二緩沖件為硅橡膠。
硅橡膠為彈性材料,在夾持電纜的過程中不會對電纜的外護套造成損傷,固定效果好,同時具有絕緣的效果,可防止觸電事故。
一種電纜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應力體套設于冷縮管外靠近電纜的絕緣層的一端及絕緣層外,導體穿過所述應力體的端部;
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夾持所述冷縮管遠離所述絕緣層的一端,將所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與所述應力體的端面接觸設置;
將接線端子套設于所述導體外;
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通過電纜接線口與所述電纜套接,直至所述接線端子位于所述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正面孔的中心位置處;
將所述接線端子與所述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連接,將所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從所述冷縮管上拆下。
上述電纜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方法,通過利用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夾持冷縮管,同時電纜應力體固定器與應力體靠近冷縮管的端面接觸設置,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與電纜套接時,應力體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發(fā)生摩擦導致應力體受到外力,此時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可抵住應力體,防止應力體發(fā)生位移,保證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與電纜的安裝完成后的電場均勻分布,當接線端子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連接之后,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與電纜完成安裝,此時可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拆下,繼續(xù)用于其他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安裝,同時不會占據(jù)安裝空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應力體包括第一套筒及與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連接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內(nèi)徑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內(nèi)徑,所述第二套筒套設于所述冷縮管外,所述第一套筒套設于所述絕緣層外。
此時第二套筒與第一套筒的連接處為階梯狀結構,可抵設在冷縮管靠近絕緣層一側的斷口處,可對應力體起到定位的作用,保證應力體的安裝位置符合安裝要求,同時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時,也可起到防止應力體發(fā)生位移。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將應力體的一端套設于冷縮管外之前,還包括以下步驟:
將電纜的端部進行剝切,并露出銅屏蔽層;
將所述冷縮管的一端套設于所述電纜的外護套外,將所述冷縮管的另一端套設于所述銅屏蔽層外;
將所述銅屏蔽層進行剝切,使所述電纜依次露出銅屏蔽層、半導電層、絕緣層及導體,所述冷縮管與所述半導電層的斷口處的最小距離為35mm~45mm。
此時冷縮管可較好的覆蓋銅屏蔽層,可保證冷縮管對銅屏蔽層的密封及防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電纜應力體固定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電纜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電纜與冷縮管的裝配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電纜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的裝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電纜與應力體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10、第一夾持件,111、第一連接部,120、第二夾持件,121、裝配槽,122、第二連接部,130、固定件,140、螺栓,150、第一緩沖件,160、第二緩沖件,200、電纜,210、銅屏蔽層,220、半導電層,230、絕緣層,240、導體,250、外護套,300、應力體,310、第一套筒,320、第二套筒,400、接線端子,500、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10、電纜接線口,520、正面孔,600、冷縮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xiàn),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發(fā)明的公開內(nèi)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fā)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體的數(shù)量及順序,僅僅是用于名稱的區(qū)分。
如圖1至圖2所示,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包括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一端鉸接,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另一端可拆卸連接,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之間設有用于夾持電纜200的夾持空間,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用于設置在應力體300遠離接線端子400的一側。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之間設有用于夾持電纜200的加持空間,可固定于電纜200上,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用于設置在應力體300遠離接線端子400的一側,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時,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會對電纜200上的應力體300造成擠壓,此時應力體300會抵在第一夾持件110和/或第二夾持件120上,可阻止應力體300發(fā)生位移,保證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安裝后電場分布均勻,安裝效果好。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一端鉸接,另一端可拆卸連接,可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之前對應力體300進行輔助固定,保證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時應力體300不發(fā)生位移,而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安裝完成后可拆除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使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可重復使用,同時不占據(jù)空間。
進一步地,第一夾持件110和/或第二夾持件120與應力體300靠近冷縮管600的端面接觸設置。此時應力體300在受力時就會抵在第一夾持件110和/或第二夾持件120上,而不會發(fā)生位移,可保證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安裝完成后電場分布均勻,安裝效果好。
如圖1至圖2所示,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均為圓弧狀結構,第一夾持件110的中部向遠離第二夾持件120的方向彎曲,第二夾持件120的中部向遠離第一夾持件110的方向彎曲。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上述結構可保證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與電纜200外表面的配合更好,在保證固定效果的前提減少對電纜200的擠壓,防止對電纜200造成損傷。
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均為方形柱體,當?shù)谝粖A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也可為圓形柱體等。
可選地,第一夾持件110上設有與電纜200匹配的半圓形凹陷,第二夾持件120上設有與電纜200匹配的半圓形凹陷,此時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配合也可夾持電纜200,同時對應力體300進行限位。
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均為半月形結構。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為上述結構時,固定上述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時的操作位置離電纜200的距離較遠,操作更方便,且可防止觸電。
如圖1所示,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還包括固定件130,第二夾持件120的一端上設有裝配槽121,裝配槽121沿第二夾持件120的長度方向設置,第一夾持件110的一端設有第一配合孔,裝配槽121相對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二配合孔與第三配合孔,固定件130依次穿設第二配合孔、第一配合孔及第三配合孔,固定件130與第一夾持件110可轉動連接。此時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之間的夾角可調(diào)整,可固定于不同直徑的電纜200上,適用范圍廣,此外,可在使用時通過手感來握緊夾緊的力度,再固定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相對位置,對電纜200的保護效果較好。
如圖1所示,第一夾持件110遠離第一配合孔的一端設有第四配合孔,第二夾持件120遠離裝配槽121的一端設有第五配合孔,第四配合孔與第五配合孔用于通過螺栓140,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通過螺栓140配合可拆卸連接。螺栓140連接可通過旋轉螺母來調(diào)整螺母在螺栓140上的位置,當通過手感掌握了夾緊的力度后,再旋轉螺母,使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相對位置固定,并能根據(jù)不同的電纜200進行調(diào)整。
可選地,第四配合孔與第五配合孔的內(nèi)徑大于螺栓140的直徑,同時第四配合孔與第五配合孔的內(nèi)徑小于螺母的外徑。此時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夾持較大尺寸的電纜200時,第四配合孔與第五配合孔不同軸,由于第四配合孔與第五配合孔的內(nèi)徑大于螺栓140的直徑,螺栓140仍可依次通過第四配合孔及第五配合孔,并與螺栓140配合起到固定電纜200的作用。
可選地,如圖1所示,第一夾持件110遠離固定件的一端設有第一連接部111,第二夾持件120遠離固定件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部122,第一連接部111與第二連接部122均為平板結構,第四配合孔設于第一連接部111上,第五配合孔設于第二連接部122上。第一連接部111與第二連接部122均為平板結構時,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固定連接更穩(wěn)定。
如圖1至圖2所示,第一夾持件110靠近第二夾持件120的側壁上設有第一緩沖件150,第一緩沖件150上設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夾持件110上靠近第二夾持件120的側壁上設有與第一凸起部匹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夾持件120靠近第一夾持件110的側壁上設有第二緩沖件160,第二緩沖件160上設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夾持件120上靠近所第一夾持件110的側壁上設有與第二凸起部匹配的第二凹槽。第一緩沖件150、第二緩沖件160可進一步保護電纜200的主絕緣不受損傷,同時可使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與電纜200更好的貼合,增加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與電纜200之間的摩擦力,更好的防止應力體300發(fā)生位移。此外,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一緩沖件150通過第一凸起部與第一凹槽的契合連接,第二夾持件120與第二緩沖件160通過第二凸起部與第二凹槽的契合連接,此時可根據(jù)不同的使用情況更換不同材質的緩沖件,適用范圍廣。
本實施例中,第一緩沖件150與第二緩沖件160也為相對的半月形結構,此時上述電纜應力體固定器安裝時固定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位置距離電纜較遠,操作更方便,且更加安全。
可選地,第一緩沖件150與第二緩沖件160相對的側面為波浪形曲面,對電纜200的夾緊效果更好。
第一緩沖件150與第二緩沖件160為硅橡膠。硅橡膠為彈性材料,在夾持電纜200的過程中不會對電纜200的外護套250造成損傷,固定效果好,同時具有絕緣的效果,可防止觸電事故。此外,第一緩沖件150與第二緩沖件160也可利用海綿等材料等制成。
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為金屬件。此外,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也可為塑料件,絕緣性較好。
可選地,第一夾持件110與第二夾持件120的外表面上均設有絕緣層。絕緣層可防止電流通過第一夾持件110、第二夾持件120傳導,保護操作人員的安全。
如圖2至圖4所示,電纜200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的裝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0、將應力體300套設于冷縮管600外靠近電纜200的絕緣層230的一端及絕緣層230外,導體240穿設應力體300的端部;
s20、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夾持冷縮管600遠離絕緣層230的一端,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與應力體300的端面接觸設置;
s30、將接線端子400套設于導體240外;
s40、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通過電纜接線口510與電纜200套接,直至接線端子400位于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的正面孔520的中心位置處;
s50、將接線端子400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連接,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從冷縮管600上拆下。
上述電纜200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的裝配方法,通過利用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夾持冷縮管600,同時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與應力體300靠近冷縮管600的端面接觸設置,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與電纜200套接時,應力體300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發(fā)生摩擦導致應力體300受到外力,此時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可抵住應力體300,防止應力體300發(fā)生位移,保證在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與電纜200的安裝完成后的電場均勻分布,當接線端子400與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連接之后,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與電纜200完成安裝,此時可將電纜應力體固定器100拆下,繼續(xù)用于其他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的安裝,同時不會占據(jù)安裝空間。
如圖5所示,應力體300包括第一套筒310及與第一套筒310的一端連接的第二套筒320,第二套筒320的內(nèi)徑大于第一套筒310的內(nèi)徑,第二套筒320套設于冷縮管600外,第一套筒310套設于絕緣層230外。此時第二套筒320與第一套筒310的連接處存在階梯狀結構,可抵設在冷縮管600靠近絕緣層230一側的斷口處,對應力體300起到定位的作用,保證應力體300的安裝位置符合安裝要求,同時在安裝可分離式電纜連接器500時,也可起到防止應力體300發(fā)生位移。
如圖3及圖4所示,s10步驟之前還包括以下步驟:
s1、將電纜200的端部進行剝切,并露出銅屏蔽層210;
s2、將冷縮管600的一端套設于電纜200的外護套250外,將冷縮管600的另一端套設于銅屏蔽層210外;
s3、將銅屏蔽層210進行剝切,使電纜200依次露出銅屏蔽層210、半導電層220、絕緣層230及導體240,冷縮管600與半導電層220的斷口處的最小距離為35mm~45mm。
此時冷縮管600可較好的覆蓋銅屏蔽層210,可保證冷縮管600對銅屏蔽層210的密封及防潮。
進一步地,冷縮管600與半導電層220的斷口處的最佳距離為40mm。可進一步保證冷縮管600對通屏蔽層210的密封及防潮效果。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